桐城资讯网

今古桐城知多少
纵横文都点春秋

千年古镇,孔城老街

孔城老街坐落于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孔城镇境内,是安徽桐城孔城老街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开发经营的。距桐城市12公里。孔城老街已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期,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太平天国时期,孔城遭到破坏,但不久即恢复,现有老街即太平天国以后建设的。老街绵延数里,分为十甲。每甲之间有闸门隔挡。南北走向,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总长约3公里,街道宽度为3米左右,街、巷、弄路面均为麻石所铺,总面积17万平方米。店铺房舍皆为青砖灰瓦,多具飞檐翘角,木镂花窗,栉次鳞比,兼具江淮水乡及皖南徽派建筑特色。

孔城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显要,三国时东吴属地。传说吕蒙曾筑垒于此,故《桐旧集●孔城》有“人烟开小聚,传说吕蒙城”。《宋史●李显忠传》载,宋将张俊、李显忠曾败金兀术于此。宋《元丰九域志》:“淮南路舒州桐城九镇,孔城即九镇之一”。镇中有清代“桐乡书院”,举国闻名。著名的《桐乡书院四议》,戴钧衡即作于此,它为全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平云接天, 渔歌唱晚,挂帆返棹,享有“荻埠归帆”之胜。此二处,均列入“桐城八景”。


孔城老街明清鼎盛时功能分区(分号、代表商家):

孔城在明清两代大放光芒,商贾云集,百业兴盛,桐庐舒六等地的货物大多先转运于此。

古镇中心经济迅速发展,以经营服务于周边邻近地区生活资料的商栈、粮行、绸缎、瓷器、山货水产等一应俱全。在清末民国初年,孔城中小商铺160余家,手工业、运输业220多家,茶庄酒店等服务业220多家。
大商家:“享远堂”、:“崇俭堂”、“致远堂”;
民族行业协会:箩业、排业、杜康会;
以下是商号分布情况(40个商铺)。
二甲4号——黄家大屋;
位于二甲首,又叫做“满江村茶楼”,始建于清末民国初期,坐西朝东,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是本籍官商黄氏宅第。满江村茶楼是孔城老街茶楼、酒馆的典型代表。
二甲5、7号——贺福昌铁器行(孔城食品站);
这幢房屋是祖籍湖北浠水贺氏两兄弟在清末民国初时期在孔城老街开办的铁匠铺贺福昌铁器行。解放初期到文革期间,这幢房屋一直作为孔城区和孔城镇食品站房屋。
二甲9、11号——孔城供销社门市部;
这几间门面曾作为孔城供销社销售货物门市部,出售各类生产物资,后来也出售生活用品。
二甲12号——陶德兴、陶恒兴纱庄;
陶德兴、陶恒兴两片纱庄共30多间房屋,在清朝末期,100多台手工纱纺机日夜为上海申新第五厂纺织纱线。
二甲15、17、19号——裕丰隆香纸商号;
裕丰隆香纸商号位于二甲,坐东朝西,经营祭祀用品,为古镇第一大商铺。
二甲21号——李鸿章钱庄;
位于二甲,坐东朝西,面阔三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
清同治年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人在孔城老街设立钱庄,主要是方便老街商户和百姓银钱税换。李鸿章钱庄前后七进,中间两进已毁,楼下正中设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符阴阳调和之风水学。
二甲23、25号——孙仁寿大药房(孔城工商所旧址);
位于老街二甲,坐东朝西,清朝中期开办的孙仁寿大药房生意红火,闻名遐迩,是当时孔城老街最大的药房。
二甲28号——蒋家大屋(百年老店);
蒋家大屋又名九如糕饼店,九如糕饼店的格局在老街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砖木结构,前店后坊。这家百年店有106年历史。
二甲38号——瑞和祥布庄;
位于老街二甲,坐西朝东,后面住房已拆毁,临街三间房屋是当年的店铺门面。
南侧山墙上留有的“京广洋货绸缎布匹”字样,具有现代广告的意识。
三甲3号——大中华卷烟厂;
这处空场地在清末民初办过烟厂,生产的香烟牌子叫大中华,孔城老街男女劳动力几乎都在大中华卷烟厂上过班。解放后房子被政府征收,作为孔城区粮站商品粮户口粮油供应处。
三甲4、6号——桐乡书院帐房(孔城邮政局旧址);
这一片房子在清末民国时候作为桐乡书院帐房,咸丰年间被损毁,在解放后作为孔城区邮政局、自来水供应站。中共领导成员尹宽在他担任安徽临委书记时,经常来此视察。
三甲5号——瑞甫医院(孔城区、孔城镇文化站);
位于三甲,坐东朝西,面阔五间,清末民初作为瑞甫医院。它是一家以西医见长的西式医院,开创了孔城老街西医治病的历史。解放后一直作为孔城区、镇文化站站房。
瑞甫医院整体设计协调,聚合性强,符合当代以人为本的观念,整幢建筑带有些许西洋建筑风格,曾经考察孔城老街的一位专家留言道:青山绿水本无意,黑瓦白墙别有情。
三甲7号——白果厅遗址;
位于三甲,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坐东朝西,中间正厅柱、梁、枋使用百年树龄白果树木料,取名白果厅。
咸丰年间,太平军两次驻扎于此,商议军机大事,故又称白果厅为太平天国议事厅。毁于1987年夏初一场意外火灾。
三甲8号——桐乡书院遗址;
位于三甲,坐西朝东。道光二十年(1840),里人戴均衡、文聚奎、程恩绶为教化桑梓,募捐大钱9000串修建。1985年,桐城县人民政府将桐乡书院旧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甲9——姚家大屋;
位于三甲,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七进,建于清末咸丰年间,占地面积1014平方米,建筑面积790平方米。
是清湘军一将领避居老街所建,解放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作为孔城镇人民政府办公场所。院落里有两株150年树龄桂花树。
四甲1号——永昌祥陶瓷店(孔城商会遗址);
位于孔城老街三甲,坐东朝西。
永昌祥陶瓷店是清光绪三十年孔城商会第一届商会会长吴茂堂创办的永昌祥陶瓷店,批发销售到六安、舒城等地,成为桐城地区著名的陶瓷制品商行。
四甲7号——孔城派出所遗址;
这块空场地作过孔城区派出所和孔城镇派出所,之前没有专门的公安机关,这里是孔城区公所办公场所。上世纪90年代派出所移址后,房屋用于他们职工住房。
四甲8号——新华书店旧址;
这三间门面房在解放后一直作为新华书店,一直到1995年新华书店搬迁后任作为新华书店的一个门市部,出售文化用品。解放前夕,这个房子和后面的房子作为当时在整个安庆都很少见的中华书局,印刷各种图书。
四甲9号——仁和春大药房(孔城药材公司旧址);
这幢房屋是清末民国初期的仁和春大药房,它是老街寺巷居民范哲民老先生租房所经营的,解放后,整幢房屋被没收,到九十年代末一直作为孔城药材公司大药房。
四甲11号——中国人民银行旧址(国民党176师526团团部);
位于老街四甲,坐东朝西,前后两进,面阔三间,清末民国初期作为张恒丰布庄颜料店,解放前是国民党176师528团团部,解放后房屋产权归政府所有,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孔城营业所。
四甲12号——孔城影剧院;
位于四甲,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自建立共演出黄梅戏178场,观众9100人次,放映电影2610场,观众140000人次,表演歌舞、晚会40场,观众2600人次。
四甲14号——怡昌栈;
位于四甲,坐西朝东,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843平方米,建筑面积802平方米。民国时期,其后裔在怡昌栈原址上兴办程怡丰木料行,经营规模位居老街同行前列。
四甲16、18号——火龙站;
这两间门面在大革命时代和解放初期一直是孔城老街的火龙站,里面有两条铜制火龙及消防设施。1957年,老街八甲发生一场大火,就是利用这两条火龙抢救的,房屋没被烧毁。
四甲13号——语录墙;
位于孔城老街四甲,建于1968年,为砖混人字梁大瓦面建筑,八间门面一字排开,长30米,宽8米。墙上用红漆写着“抓革命促生产”等八块毛主席语录和四条宣传标语。毛主席手体“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系水泥浇注的。文革时代旧迹一直作为孔城供销社营业场所。
五甲6号——倪氏大宅;
位于孔城老街五甲,是光绪年间(1891年)清末抚州知府倪朴斋老先生告老回乡定居所建,坐西朝东,共有四进,距今已有100多年,占地面积508平方米,建筑面积430平方米,整幢建筑没有采用一根铁钉。
六甲——寺巷;
凹槽石条的解说了孔城老街过去的商业繁华程度。
六甲5号——陶氏酒行(商号行俗);
位于孔城老街六甲,坐东朝西,面阔四间,主人姓陶,清末民初开办的陶氏酒行是孔城老街酒行、酒坊最有代表性的一家。
六甲七号——顺昌祥杂货店(孔城税务所旧址);
这幢房屋旧址在清末民国初年经营杂货店,商号叫顺昌祥。坐东朝西,面阔五间,建筑格式和风貌与老街建筑相同。
解放后,这幢房屋由政府征收,作为孔城税务所办公用房。
1983年和1989年大水,它是孔城老街五甲以下唯一一家没有进水的房屋。



 
六甲13号——万春园茶楼(孔城米饺);
位于老街六甲,面阔二间,坐东朝西,出门就是老街米市鱼行。在民国初期,主人郑某某经营茶楼,并诚请老街名士杨某题写商号万春园,寓意接纳八方来客,春意盎然。
万春园茶楼的传统名点——孔城米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其独特工艺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栏目。
七甲7 号——倭房;
位于孔城老街七甲,坐东朝西,一间门面,一进进深。房屋破旧低矮,据相关的历史考古论证,它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5),是孔城老街唯一一幢最早古建筑。由于房屋低矮、窄小,老街人把它叫做倭房。
七甲 8号——巡检司;
位于孔城老街七甲西街后,建于清朝后期,占地面积418平方米,建筑面积248平方米。
姚府宅院坐西朝东,二进五开间,后进南侧只有半间房子大,当地人又把它叫做九间半房。房屋西头有一处空旷院落,原为羁押疑犯场所-----硖石巡检司遗址。
巡检司是孔城老街清朝时期唯一遗留下来的官府衙。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