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在“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省康复医院内)。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得名。
保护意义
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只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个样子了。2008年2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桐城视察,在与讲解员谈到即将视察的六尺巷时,吴仪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周围人笑声一片。
在六尺巷视察时,吴仪对六尺巷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看得非常仔细,临离开时,吴仪很严肃的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2006年11月21日,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欣然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他说,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以上故事说明,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人为世人敬仰。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六尺巷”典故,在如今已远远超出其本意,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六尺巷已经是桐城古城的旅游景点,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所以,到安徽桐城去的游客,参观六尺巷是必备项目。
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在清康熙年间,安徽省桐城县。城内的一条街巷两边,一边是文化殿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一边是桐城富户吴乡绅的豪宅。街巷是连接城内外的交通要道,两家一直以此巷为界,和睦相处。吴家相公苦心攻读,却屡试不第,其妻胡月娥伤心不已。而对门的相府,官运兴旺,几个公子,连登金榜。胡月娥爱夫心切,听信太叔公计谋,偷移界碑,圈路砌墙,巧夺风水宝地,借以改变吴家命运。吴家突然砌墙,截断相府便民街巷,百姓埋怨不满。相府少夫人姚香兰,出面理论拦阻,胡月娥拒不相让。两家吵得不可开交,桐城知县从中斡旋,香兰与月娥都是胸有成竹,一致同意和县令的建议:挖界碑,明地界。不料,果真在相府墙外的竹林下挖出了界碑。相府有理成无理,香兰有口难辩,月娥得意洋洋。和知县知道相府家规甚严,姚香兰也是知书识理,断不会说无根据之话、做无理之事。可是,法律依据事实,吴家挖出了界碑,张家如果不能证明小巷是相府所有,那么吴家在自家宅地上砌墙,谁也拦不住。香兰发现界碑是被人所移,要求依据地契判决。胡月娥强词夺理,巧言狡辩,并指责和县令偏袒相府,巴结讨好,官官相卫,欺压百姓,一句话点中和县令的要害。和县令进退两难,明知吴家不对,也不敢明确支持相府,只得折中调和,判令张吴两家都在各家地基上砌墙这个含糊不清的判决。有了这个判决,月娥更加有恃无恐,拦路砌墙;香兰当仁不让,护路拆墙。双方争执中,误伤胡月娥,月娥因此大闹相府。张夫人命香兰上门赔礼,香兰委屈争辩。张夫人恪守家训,训导儿媳。
香兰述说自己不让吴家圈路砌墙,正是考虑乡邻的利益,众家人丫环也是异口同声帮少夫人争辩,认为不该委曲求全。张夫人感到问题更加严重,因而严责香兰,指出:相爷一生,主张“谦和礼让”,香兰身为相府当家人,带领家人与乡邻恃强争斗,坏的是公公名声、败的是张氏家风。这样下去,势必会导致家人子弟恃强凌弱之风,对张家将来有害无益。香兰幡然醒悟,痛悔自己处事鲁莽,真诚认错,愿意忍受委屈,前去赔礼。婆媳俩达成共识,礼要赔,路不让,百姓利益要维护。香兰来赔礼,胡月娥又惊又喜又矛盾。如果再占基砌墙,她的良心不安,如果不扭转风水,又担心丈夫的命运前途。再加上圈路砌墙挖界碑的事,在桐城闹得家喻户晓,已成骑虎难下之势,继续圈路砌墙。和县令听说张家赔礼求和,吴家仍然我行我素,十分气愤,上门与胡月娥理论。胡月娥不买他的账,反而劝和县令不要再巴结张家,因为她已得知张英被罢相了。和县令却告之胡月娥,他从前不敢支持张家,就是因为怕人说他官官相护,现在相爷既然罢了相,他没有顾虑了,可以为张家伸张正义了。但是这两家争吵,无伤无害没有触犯法律,和县令也没有办法治吴家的罪,只有命令衙役帮助张家拆除吴家的院墙。胡月娥软硬不吃,坚持砌墙。小路上,墙砌了拆,拆了砌,两家纷争升级,成了冤家对头。民谣诽议,满城风雨,张夫人焦虑患病,香兰修书飞报京城。张英回信赋诗一首,香兰领悟诗意,退让三尺,命家人砍树砌墙。胡月娥命其兄长打探张英回信,其兄没有听清,断章取义,按自己猜测的内容,告之胡月娥。胡月娥信以为真,抓住这封信大做文章,状告张英,明目张胆指示家人砌墙霸占吴家三尺地基。
和县令请香兰取出家书,当众宣读张英原诗:“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胡月娥呆若木鸡,又羞又愧,无地自容…… 和县令斥责胡月娥自私自利,不识好歹,诬告相爷,要按律治罪。姚香兰却为其求情,并坦诚地表示,自己也心怀狭隘,导致如此局面,不能全怪吴家。胡月娥感动悔悟,忏悔自己不该偷移界碑,一错再错,并决定也退让三尺,使小路变得更宽更好走。两家握手言欢,重归于好。一条祥和的“六尺巷”,通向久远!一段谦和礼让的佳话,四海传扬!
幕后花絮
黄梅剧电影《六尺巷》导演阐述在看完最后一稿《六尺巷》文学剧本,深感这是一部成熟的戏曲电影剧本。《六尺巷》剧本出于同名舞台剧,在多方修改下,已经达到拍摄要求,为我们运用蒙太奇手法叙述故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二度创作 一定能拍摄成为观众喜欢看的戏曲电影。导演组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位黄梅剧电影《六尺巷》的创作方向。一 全片总体构想《六尺巷》故事发生年代——清代(康熙年间)。包容谦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在我们古代就已经提倡了。
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年代都是受人尊敬。特别是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这就是我们拍摄这部剧的意义所在。这部剧的主旨是:一个“和”字。剧情有两段“和”字歌舞,就是本片“和谐”主题的具象展示。《六尺巷》的戏剧样式——轻喜剧。既然是轻喜剧,要特别注意戏剧“节奏” 目前全国拍摄戏曲影视剧比较好的有:越剧、川剧、京剧等剧种。追其原因,主要是影片在叙述故事情节时,能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审美情趣。特别注意调解剧情“节奏”。音乐、语言、形态适应现代观众,杜绝虚假,在真实的基础上,强调写意。将写实与写意、叙事与抒情协调起来,真正做到虚实结合,既要向生活实际靠拢,又保持戏曲特有的意境美。要用大量的镜头对人物进行深度的刻画。在拍摄唱段时采用多画面、多镜头、多角度,真正做到声音与画面完美的结合,让观众近距离的领略戏曲电影的魅力。场景以实景为主,在实景的基础上,突出写意的部分,尽可能做到“实景舞美化、搭建景点具有实景质感”。如果能够在本片创造几处超现实的美,那就更好。美术要围绕“中心唱段”发挥美术导演的潜能,为主题,为情节,为人物营造最佳的气氛,音乐设计是整部戏曲电视剧成功的关键,在保持原有的黄梅剧风味的同时,要溶入一些现代音乐原素,进行深加工。这一点我们以往做的很好,也是黄梅影视剧成功的经验之一。要注意每个唱段内在节奏变化。根据剧情,该快要快到极至,该慢要慢得下来,但不能太拖,这样才能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
《六尺巷》剧中的唱段是戏曲电影的魂。是戏剧电影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要把最好的外景,最好的拍摄时间留给这些唱段,把最好的拍摄手法也要留给唱段。在拍摄外景时多采用晨光、傍晚的光效,在内景拍摄唱段时,灯光师无须考虑光源而注意人物造型美,画面的意境美。 二、风格要着重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情感伴随思考流淌,静中求动,情节发展层层剥笋,渐入佳境。 特别要发挥戏曲舞蹈的作用,在剧情的各个阶段都加以设置。 三、色彩两种基调可供选择:以油画般的暖色调来营造一个发生在清朝的故事氛围,防止浮漂;同时,又期待着全片外景带有中国水墨画的淡雅,以更准确地传递出徽州地域文化气息。希望美术、摄影、 灯光、 化妆、服装等造型部门在创作中,准确把握。 四、表演舞台上,演员程式化的表演是戏曲艺术的高峰,因为观众与舞台有一定的距离,演员就是要靠适度的夸张来表现人物。而电影拍摄的镜头把观众与演员拉近了,这样的夸张表演不但不能塑造好人物形象反而破坏了人物的塑造,与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有一定的距离,无法被当代青年人所接受,戏曲演员要熟悉电影拍摄方式,要适应在镜头前表演,在表现真实情感的同时展示戏曲表演的神韵。本片人物塑造要重内心、重变化、重整体,不以形夺人而以情感人。不要简单的去表现丑与美、善良与愚昧、幸福与欢乐,在真实的环境中尽可能的去真实表演。在生活化的场景与情节展示中,不排斥适度的夸张,不回避观众观影时的“戏”感。在极具黄梅特点的音乐旋律统领下,对白用安庆腔的官话,达到既带着戏味又能听懂的临界状态。
在剧中表演戏曲舞蹈时,要把戏曲身段的美展示出来。 五、其它戏曲与电影相结合,不是简单的电影记录,而是戏曲元素和电影元素的综合,产生一个新的艺术品种,这个品种有人把它称作:电影里的“民族歌剧”。我们想如果黄梅剧电影《六尺巷》,仍用我们积累的经验进行摄制,它一定会好看、好听,从而达到美妙理想的境界。使黄梅剧在戏曲百花中艳丽绽放。我们很高兴与老朋友们合作,谢谢大家!
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型的邻里关系,几百年前的古人们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
桐城“六尺巷”,位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巷道南侧原为清朝大学士张英府邸,北边为一方姓人家。张英在京居官期间,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不清,与邻居方家发生争执,告到官府。插一句,这事儿要搁现在,其实就是土地产权不清,要是那时候要实行房产证制度就好了。因双方都是高官望族,县令不敢贸然断决。张英接读家信,得知事情原委,便赋诗寄归,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遵嘱立即让出三尺土地,以示不再争执。方氏感其义亦让三尺,故成六尺巷。此事传为佳话,至今不绝。
六尺巷原貌已不复存在,1999年,桐城市政府拨款在其遗址上复原了一条象征性巷子,属于现代化的产物。在这个故事中,人们都在称颂张英大学士的高尚品格,“懿德流芳”是给他的最高褒奖。后人们不管是出于纪念还是旅游的目的,将这个古老的故事镌刻在屏风上。老子的名气不如儿子的名气大。作为老子,也应该欣慰。
张英(1637~1708)与张廷玉(1672~1755)号称父子双宰相,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重臣,上书房行走,是个副总理,称为宰相还是当之无愧。其父张英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充其量就是个书记处书记,虽可称为中央领导同志,但离宰相还差了一些。我们在这条小巷中努力地寻找张氏父子当年的留风。《周礼》记载,“五家为邻,四邻为里。”邻里关系作为乡土社会的地缘关系,是社会结构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网络时代,家家户户搬进了社区,其构成发生了变化,新的社区主要由陌生人构成,邻里关系变成了形式上的靠近,也就是地理上靠近的关系。但实际情况是人们之间不认识,心理上不亲切,能互动的就更少。在城市里建设新的社区时,考虑到的是让人住进去,而没有考虑如何真正地让人们融合在一起。
老社区里也住进了许多外面的人,他们进入社区后变成了陌生群体,没有太强的动力和热情与社区里的其他群体进行交往。这些因素使邻里关系变得更加疏远了。我们对于六尺巷的守望,近乎于对“远亲不如近邻”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