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展文都风采
我们一直在努力

甘臻《老家桐城》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父亲拉着一辆破旧的载着我们家所有家当的板车,从古老的桐城县城,辗轧七八里的泥泞土路,落户到一个叫小圩的生产队。艰难岁月,生产队为我们家提供的,是一座两开间的草房(这个生产队的三十余户人家几乎都是草房),实属不易。我在我们家“下放”后的第二年,在这所房子里,呱呱落地,开始了我的人生。

我们家的门前有一块二十见方的场地,场地的外围是一条逶迤的水沟,水沟将我们家与生长着双季稻的广阔稻田隔开。水沟里常年有水流动,稻田却是四季变化着颜色,春夏禾绿,秋是金黄,冬天是冰或雪白茫茫的一片。穿过田埂,大约两里,有一条横亘东西的河流,叫石河。石河的两岸,是树木荫翳的河堤。我的孩提时代,伴随着抢羊子、滚铁环、抓“特务”、戏水、挖野菜。渐渐长大,我的视野与脚步似乎受琅嬛福地的吸引,开始投向外部的世界。我很快就走出了小圩生产队,在被称作团结的小学我停留了一段时间,走向了县城。

在桐城县城,我走进了一条又窄又长的巷子。在巷子尽头的一面墙上,刻着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我默默地记住了。这首诗就是清代桐城人宰相张英所作,流传至今。那条巷子就是著名的六尺巷。我为什么要来到六尺巷?因为我父亲和我的小学老师都告诉我,我应该告别贪玩,到了知书达礼的时候了。这首诗在我的家乡,耳熟能详。它告诫人们,待人礼让,遇事谦恭。

家里很穷,但我上学却没有耽搁。在老家桐城,“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已是延续几百年的古训。孩子一到入学年龄,家里再穷,哪怕揭不开锅,也要创造条件,把孩子送进学校,让他们读书。富了,也别忘了养猪的艰辛。在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清代,中国文坛出了个“桐城派”。它以语言的精湛绝伦,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老师说到这里,我们脸上都洋溢着主人公一般的笑容。“桐城派”以方苞、戴名世、刘大櫆、姚鼐为代表,后又绵延出“小桐城派”方东树、戴钧衡、刘开、姚莹及吴汝纶、方宗诚等无数名家。桐城派文化孕育至今,不乏后起之秀。早年的陈所巨,我与他曾在桐城的“水上酒家”和他郊外的“蛙居”谈诗论文。那时,他的诗歌早已在全国产生影响,被称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诗坛杰出诗人之一,只可惜他英年早逝。现如今,在省城供职的桐城人陈先发、洪放,受桐城文化的熏陶,凭着自己的勤奋,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我为他们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桐城历史悠久,古称“桐国”,因种植油桐而得名,更是文化古都,素有“文都”之誉。在城北,有一座文庙,坐北朝南,建筑气势恢宏。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御道为中轴线。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后院设置“陛下”、月台、祭坛等附属建筑。桐城文庙既是元、明、清时期祭孔的礼制性建筑,又是一座学宫,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属“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明清时期,桐城中进士举人就有逾千人,所谓“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父子双宰相,兄弟四翰林”“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等,均为地域桐城文化兴盛的真实写照。“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说的就是桐城。桐城的家长鼓励孩子刻苦用功学习,每到高考前,总不忘带孩子到文庙一拜,希望孩子能考上好大学。

说到老家桐城,不能不说黄梅戏。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似乎是一场大水,使得黄梅戏在安徽境内桐城一带兴起。严凤英是其杰出代表。严凤英就是桐城罗岭(现安庆宜秀区罗岭镇)人。一曲黄梅戏《天仙配》,从桐城乡下,唱响神州大地。在桐城,无论是殿堂,还是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黄梅戏歌声随处飘扬。桐城人聊天打趣,也喜欢引用《女驸马》《夫妻观灯》里的语言,文绉绉的,有时也唱出来。

在老家桐城度过弱冠,我进了江南的一所大学。几年之后,我在省城工作了。从此,老家桐城就成了我的故乡。父母在,家在。我每年都要回去看望父母,陪他们过年。每次回家,我都要到村口转悠,在田埂上溜达,到河边徜徉,追寻我儿时的记忆。石河的水清澈,潺潺而流,两岸河堤草木茂盛,巨树参天,鸟语花香,时有白兔从眼前闪过。在河边,我捧起水喝了一口,那感觉,清凉彻心。我不同时期回到故乡,总感觉到老家桐城日新月异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小圩村所有的草房全部变成了砖瓦房。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圩村陆陆续续出现别具一格、自成一体的小楼房。与此同时,老家桐城也由桐城县升格为桐城市了。到了新世纪,小楼房比比皆是,隔村相望。每到年节,外出的乡亲回到家乡,小圩村口的轿车停成几排,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父亲健康地活到九十六岁,终因身体器官衰竭,寿终正寝。我母亲年届九十而去。二老的教诲,时常余音在耳。老家桐城,挥不去的记忆和乡愁。坐在省城的高楼里,接到老家亲友电话,听见生硬的方言,“你什么时候回来”,总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温馨最质朴最美丽的语言。

 


甘臻,原名甘社会,桐城人,研究生毕业,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江淮时报副总编辑,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出版诗集《青春的玫瑰》《火焰》,2006年创作反腐言情长篇小说《悲情城市》……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