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展文都风采
我们一直在努力

程芳朝故地小考

程芳朝,明末清初时的桐城人。初名钰,字其相,号立庵。幼时家贫,由在池州衙门做小官的亲房伯父抚养,并送到私塾读书。芳朝不负伯父厚望,虚心求学,天赋聪颖,刻苦认真,顺利地通过了县学、府学考试,取得秀才、举人资格。清顺治四年(1647)殿试,他一举夺得一甲二名,成为堂而皇之的榜眼,在朝廷陆续做起大官。历任顺、康两朝国史院编修,侍读学士,安南正使,太常寺正卿等职。其秉性光明磊落,正直坦诚,不随人俯仰。尤任安南正使时,不仅能顺利解决安南的一切事务,而且在巡视云、贵、闽、广等地后,即时将吴三桂意欲造反的苗头禀报朝廷,提请戒备,为清代江山一统尽职尽责。晚年归里后,杜门不干时事,年66卒,葬于黄铺的倒爬岭上。清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为其题写碑文。

程芳朝是百姓称道的清廷官员。他的“与林驼厨师”、“肉案搭浮桥”、“鲢鱼地与人头宴”等许多美妙的传说以及趣闻轶事,至今还在民间广泛流传。300多年过去了,他的书体流畅、苍劲浑厚的草书中堂,仍完好无损地收藏在市博物馆中。然而程芳朝故地何处,有关史料上未曾涉及。有幸的是,笔者在这次民俗文化遗产采风中,发现文昌办事处团结村的姚圩很有可能就是程芳朝的故地。现将拍摄到的照片以及调查文字刊布如下,以求得方家和广大读者共同商榷。
 
程芳朝府第遗址——姚圩

这是一个离桐城市区5华里、紧依206国道、现名叫圩内的小村庄。村里住着15户人家,村南有一自西向东的弯形水圩。传说这里从前是程芳朝的府第,10余亩面积,四周有一道环形的水圩,东西各有一座石桥和桥门。东石桥长7米,宽2.6 米,8根石条平档,中间立有一座桥墩。桥门高大宽阔,为进出主门。西石桥窄且短,为后门通道.现在的水圩只剩下南边的一部分了,但北边宅空处尚留下几处深浅不一的似水圩的沟凼。程宅遗下的建筑材料如门礅、桥石,已被后人挪作他用。

墩塘及水上凉亭、奴才家

墩塘长腰形,南北走向,100余亩面积。塘内南、北侧各立一座土墩。北墩椭圆形(右),0.4亩面积,南墩长条形(中)。北墩比南墩大3倍。传说北墩建有凉亭,专供程芳朝家人夏日纳凉和平时游玩用。南墩主要是阻隔风浪的,以保护墩塘南堤,让程宅不受水的威胁。由于年代久远,北墩上的凉亭已夷尽影无。奴才家紧依墩塘的东南埂,解放前一直叫奴子家(即奴才家),只是到了解放后才以“墩塘”冠名。毋庸说“奴才家”,是为程芳朝服侍的仆人。

门托板

这是一条档在圩内村民组西水沟上的花岗石板条,传说是程宅西后门的上门托板。板条长2.35米,宽0.37米,厚0.18米。从这尺寸可窥,后门如此,其大门的宽阔与高大也就可想而之了。

散落的石桥条石

程宅的两座石桥毁于文革期间,东石桥条石移至下游林湾处作档桥用。现仅能在团结村黄桥村民组处看到两根被遗弃的用作洗衣板的石条,宽0.33米,厚0.18米。石质及其颜色与门托板完全相同。

程芳朝屋场

圩内村民组吴忠道老人介绍,程宅面积大约有2亩,屋场地基高于周围地面0.5米。因其过去是个大官,百姓不敢在他的地基上做房子,故只好做了菜地。现在还可以在菜地里随时挖到古砖古瓦。

废墟里埋有上马石

墩塘村民组70 多岁的殷存明与其侄子殷少芹介绍,上马石是一座四方形的石礅,两个阶步,每阶步尺余,专为骑马人上马所用。程芳朝的上马石与下马石有好几座,现还有一座埋在殷少芹墙南边的废墟里。

补遗:程芳朝墓(来自人文桐城群竹笑山人)

程芳朝墓,位于黄铺乡东福村倒爬岭山麓,距桐城市城西10公里,坐北朝南,背靠倒爬岭,面对牯牛背水库,面积100.8平方米,冢高0.68米。依山就势,前设三级拜台,两侧还以乱石墓圹。墓后立碑,高1.3米,宽0.7米,厚0.1米。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题碑,阴刻碑文:“皇清通议大夫榜眼及第詹事府少詹太常寺正卿立庵程老先生墓”。现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