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今古桐城知多少
纵横文都点春秋

桐城练潭老街

走进安徽,徜徉在城市与乡村的深处,会经常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和积淀,尤其那一座座古镇、一条条老街,以及深巷人家的老手艺、老物件,无不承载着悠悠的历史记忆,诉说着无数的动人故事。

本期,我们带您走进安庆市桐城练潭老街。

练潭老街及其附近地理地貌

练潭老街位于桐城市东南,菜子湖西岸,今属双港镇。明清时期,练潭处在北方京城到南方各地的驿道上。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王守仁曾到此游历,并写下“春山出孤月,寒潭净于练”的诗句。清代诗人姚兴泉也曾赞道:“桐城好,幽绝练潭秋。沙澄极浦浮官渡,月挂空亭系钓舟,水驿夜鸣驺。”

练潭老街长约300米,街心麻条石铺就。明清到民国初年,练潭以其商业的繁华、水运的特色、人文的厚重而成为桐城西南的重镇。

拍摄手记:

几棵老树抢先跃入眼帘,树叶摇晃着身姿欢呼雀跃,小鸟叽叽喳喳叫得比哪的都欢,对我的到来,它们真费了心。

练潭老街最先让我尝到意境的,是街头那间写着“知青旅社”的旧房子。持续勾起我回忆的,是在练潭粮站看到的过去标语和昔日的装饰,这离我并不遥远的情景不由让人感慨今日生活来之不易。而让我对老街的情感逐步升华的,是老街里的人,特别是八旬老木匠和晚年酷爱写作的文学爱好者。

八旬老木匠刘长舟把他曾谋生的家当全都拿出来给我看,他一脸幸福地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全县木工比赛中获得冠军,赛事内容是比试谁在最短的时间做一把梨耙。老木匠的卧室里有一张60年前他自己定制的木床,床头精雕的装饰物也是他独立设计和完成的。他家的小院清爽整洁,茶花开了,不知名的水果在树上闪耀,就像老人的微笑。我们聊天时,他老伴还在厨房洗菜做饭,动作麻利。老俩口热情洋溢:“就在家里吃饭吧?”我离开时,他们站在门口挥手目送我。多好的年纪啊!

刘长舟隔壁住的老人是木匠李旺生,68岁的李旺生年轻在武汉打工开始喜欢读书写作,日后如痴如醉。在他家墙角摆放着大大小小各类文学书,有的书是他从上海买回,有的是托女儿从网上邮购。在临窗的一张简易书桌上铺着他的几本手稿凝聚了他好几年的心血。我俯身细看,蓝色的字迹密密麻麻、工工整整、清清爽爽,少有涂改潦草之象,诚挚之心溢满纸张。他说,他本可以随孩子到城里生活,因对老街老宅爱得深切,又不想放弃写作的热爱,决定固守斑驳的泥墙,始终小心地护着最初的情怀,一天又一天,吃着粗茶淡饭却又享用丰盛的精神食粮。外人看他是清苦,他却为写作不亦乐乎,独享自己的幸福。这个在晚年仍抱守梦想的老人让人印象之深,更增添了我对桐城这块神奇土地的敬意。

练潭似乎总给我意外的发现。尽管当天天公不作美,正当我航拍时,阳光骤然通透。从高空俯瞰,远山、河水、油菜花,以及田边分割庄稼地的轮廓线,写意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练潭。返回路过老街口,一户人家把柴禾跺得整整齐齐,如豆腐块一般码放在门前,未了,还用亮色的布带系于枝头。好一个讲究的练潭人。

敲打键盘收尾,突然想到了老街祖传三代的手艺人49岁的白铁匠徐宜俊,他总是微笑满面。叮叮哐哐的敲打声,淡淡的油菜花香......一个淳朴的练潭又扑到了眼前,它在亲切地向我招手,又冲我笑了笑,似乎在说:嗨,老朋友,何时再来。是的,在我拍摄间隙,老百姓会问是否喝茶,累不累,有的还热情邀到家里坐坐,也有的居民把我所想要拍的东西都拿出来,再顺便把我的疑问当场统统解答。虽然老街部分建筑已受损,但老街的根还在,这根,就是纯朴的百姓。

难忘练潭,最难忘练潭老街人。

俯瞰老街局部

练潭老街曾经商贾如云、铺面林立


北宋以前,练潭行政区划无考。南宋嘉定元年(1208)练潭镇为桐城县九壤之一。

元代设为全县东,南,西,北四乡,乡以下为里。

明代设为练潭镇。明成化二十二年(1485)秋,在练潭镇上设为练潭驿馆,崇祯时改为里。

清初袭明治,康熙十一年(1672)驿馆改为驿站,同时设练潭巡检司。练潭镇低隶属日就乡(西乡)乾隆年间改为乡保制至清末。

民国初,推行乡保制,练潭仍属日就乡练潭保。

民国十九年,县以下设立区公所,练潭镇属于第五区,区署驻老梅街。

民国二十八年,改联保为乡,练潭设双练乡,属老梅区。

1949年11月,废除保甲制,练潭镇归属双岗镇。

1952年1月,设练潭区,区政府驻“大夫第”。

1956撤练潭区,恢复双港区。

1958年10月,乡镇改为公社,练潭人民公社(练潭管理区)隶属双港区。

1984年三月,镇社合一,又改为练潭乡。

1991年,再次撤乡,归属双港镇,练潭成为行政村的所属练潭街居民委员会,人们便称练潭老街,不再称练潭镇。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