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南山,别号忧庵。“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20岁授街养亲,27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育。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应级试。二十六年,以贡生考补正兰旗教习,授知县,因愤于“悠悠斯世,无可与语”不就。漫游燕、越、齐、鲁、越之间。四十五年举应天试。四十八年,中进士第一,殿试中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编修。
五十年科,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倒置是非,语多狂悖” “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录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于市。著有《四书朱子大全》以及大量散文。同族后人戴衡搜集整理遗文,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编成《戴南山先生全集》14卷光绪时刊行传世。
方苞(1668-1749),字风九,一字灵皋号望溪,桐城派创始人。32岁参加江南乡试中举。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进士第四,因母病,未参加殿试。五十年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两年,后经李光地营救免死,编入汉军旗籍管制,以白衣平民入南书房后移养蒙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元年(1723)赦还原藉。九年,授左右允;次年迁待讲学士;十一年,迁内阁学士、礼部待郎,充《一统志》总裁。乾隆元年(1736)充《三礼义疏》副总裁七年因病辞归赐翰林院待讲衔。治经以宋儒为宗尤致力于《春秋》《三礼》。论文提倡“义法”,认为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以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后桐城派的文论,以此为纲领加以补充发展。著有《周官集注》《周官辩》《周官析疑》《考工记析疑》《仪礼析疑》《丧礼或问》《礼记析疑》《左传义法举要》《春秋通论》《春秋直解》《春秋比事目录》《离骚正义》《方苞文集》等。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少年业师于吴直。20多岁至京师为方苞推重。雍正七年(1729)、十年两登副榜先后经方苞、张廷玉荐举博学鸿词科和经学,试皆不第,遂不复试。60岁后任黟县教谕,数年后弃官归隐桐城。
姚鼐、王灼、吴定、张惠言皆为其门下北子。论文强调“义事、书卷、经济”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著有《海峰文集》《海峰诗集》《论文偶记》《翕县志》等。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早年随伯父姚范和刘大学习经学、古文。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兵部主事,历任山东、湖南乡试主考官、三十六年会试主考官。累官刑部郎中、三十六年会试生考官。累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参与纂修《四库全书》。主持梅花、紫阳、敬敷书院40年。
桐城派的义法论和声气论经其发挥和深化,成为一套较系统的古文理论。他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总结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风格,认为两种都是文章所需要的,不能偏废。其散文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诗有清拨淡远之致尤工近体。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包括文集和诗集又有《法贴题跋》《左传补注》《国语补注》《公羊传补注》《谷梁传补注》《九经说》《老子章义》《庄子章义》等。选编古文辞赋集《古文辞类纂》75卷及《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幸翁。桐城派作家。清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先后任龙溪、台湾、武进、元和知县。后由两江总督陶澍、江苏省巡抚林则徐推荐,任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与台湾总兵达洪阿通力合作。1840年起至1842年,先后5次击退英舰进犯,炸沉英舰3艘,生俘英军150人,缴获大批炮火装备。以功赏二品顶带。1843年5月遭诬陷,以“冒功”罪入刑部狱,6天后获释,贬往四川、西藏。1851年复任广西按察使,署理湖南按察使,以积劳卒于任。散文刚健雄址长于义论。擅诗。对中外地理颇有研究。著有《东槎纪略》5卷、《康行纪》16卷、《唐大食国界》《痕都斯坦即中印度》《英卧儿即北印度》《俄罗斯方域》《海国古今异名》《四大洲》《英吉利》等地理专著。另有《中复堂全集》98卷、《东溟文集》10卷、《小识录》8卷、《寸阴丛录》4卷、《东溪奏稿》6卷行于世。
曾国藩(1811-1872),晚清政治家、文学家。能诗文。初学桐城派古文推崇姚鼐。后期身居高位,招揽很多知名文士,利用桐城“私立门户”,创立湘乡古文派。对桐城派古文有继承、有发展。论学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并重,并以"经济"来充实,讲求经世济时之道,对于纠正桐城派古文脱离实际为文空疏的文风有一定作用。"平生好雄奇瑰玮之文"重视字句声色的修辞技巧,主张以一定骈体的“华丽文采”来矫正桐城派古文语弱的弊病。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文学史上有称他为桐城派“中兴明主”的说法。论诗受宋诗派影响,推崇杜甫,标榜黄庭坚,又不拘囿于宋诗派,对后来“同光体”诗派的产生影响较大。各种著述较多,有诗文集16卷编选有《十八家诗钞》28卷,《经史百家杂钞》26卷,并日记、奏议、家信、家训数卷,统其名为《曾文正公全集》行世。
吴汝纶(1840-1904)字挚甫,一作挚父。其父吴元甲为1851年举人,曾被曾国藩聘为家庭教师。汝纶少年家贫力学,早著文名。1864年中举,次年成进士授内阁中书。留佐曾国藩幕府,继入李鸿章幕,掌管奏议。历官深州、冀州知州,在两州开办书院亲为讲授。
曾在冀州兴修水利。后辞官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1902年被张百熙荐举以五品衔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力辞不就。五月赴日本考察学制写成《东游丛录》。九月回国请假回故里扫墓并筹办桐城小学堂于安庆抚署。次年病卒于家中。擅长散文为桐城派后期作家。治学由训诂以通文辞于群经子史、小学音韵深有研究。著有《易说》《写定尚书》《尚书故》《夏小正私笺》《深州风土记》《吴挚甫文集》《吴挚甫尺牍》《吴挚甫先生函稿》《桐城吴先生日记》《李文忠公事略》《桐城吴先生全书》《桐城吴先生遗书》等。
马其昶(1855-1930),字通伯,晚号抱润翁,桐城派末期代表作家。少学古文辞,师事桐城派作家方存之、吴汝纶其文日工。同治十三年(1874)由吴汝纶介绍,谒风池书院山长张裕钊,赋诗一首,庄谐杂出,谓"得之桐城者,宜还之桐城"。张大喜,赋诗为答,时年才21岁。马其昶意气迈往,旁列众说,潜思求学,屡得新益。为文不逾桐城先辈所传之法。辑《桐城古文集略》,既而名且高。光绪二十一年(1895)授经安庆藩司署中。二十三年(1887)主讲庐江潜川书院。二十七年(1901)授经合肥李仲仙家。三十年(1904)力襄吴汝纶办学出任桐城中学堂堂长。三十四年(1908),清迁招举人才。民国元年(1912)曾主安庆高等学堂。民国三年(1914)入都,简充京师大学堂教习。参与纂修清史。撰《桐城耆旧传》12卷,采录明清500年史、900余人物,实桐城一重要文献。他30岁以前以古文名著有《抱润轩集》。义宁陈立三推为曾、张而后一人,章炳麟亦许为"能尽俗"。30岁以后,专治群经,旁及子史,编纂选述,数十年如一日。著作凡300卷,撰经有《易费氏学》《毛诗学》《尚书谊诂》《礼记读本》《吕学中庸经3合谊》,撰史有《清史稿》《桐城耆旧传》《左忠毅公年谱》,著述诸子百家有《老子故》《屈赋微》《金刚经次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