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展文都风采
我们一直在努力

[名家逸事] 姚姬传拒和《麦饭诗》

乾隆二十八年深秋。姚氏祖坟山四周,苍松耸翠,枫叶流丹。在刻着姚门先祖葵轩名字的墓碑前,香烟缭绕,纸灰纷飞,几个身穿锦绣的人正在祭坟。正中面对墓碑的氏个眉清目秀、不高不胖的青年,他就是新科进士姚鼐,字姬传,后来人称惜抱先生。他的右边站着一为长髯飘飘的老者,他是名振京华的经学、古文大师姚范,人称姜坞先生。他既是姚鼐伯父,又是他的业师;左侧是姚鼐的父亲姚淑。其余是其兄弟童仆等。

一阵爆竹响后,姜坞先生高唱道:

“向祖宗先茔行大礼?跪拜……”

姚姬传严格按照《礼经》规定,庄严地完成了三跪九叩,正待起身,只听父亲发问:“记得老祖宗的《麦烧诗》吗?”

姬传当然早已把这姚门教子篇背得烂熟,此时他不假思索地脱口朗诵道:

四十年来光景殊,蹉跎岁月竟何知?
儿童五六饥寒迫,生计萧条事业孤。
灶火炊余蒸麦熟,柴扉掩罢听征呼。
重重乐事人间有,寥落凄凉似我无。

嘹亮的诗声有如滚珠流泉,父亲面露喜色,姜坞先生又问:“你知道这首诗的来历否?”

姚氏先祖葵轩,喜仁好义,惜弱怜贫。万历末年,民生凋敝,赋役繁兴,民不堪其苦。姚族有个穷秀才,按法当免役,但因秀才两袖清风,屡求免役不可得。有一年除夕,秀才一家无以过年,妻煮麦米做年饭。此时葵轩拎着酒肉何米前来慰贫,一家不缔福从天降,千恩万谢,感激涕零。正惊喜间,忽听柴门外大声呼叫,原来是里保喊秀才去当差。一家又好象掉进冰窖,他们号哭哀求,葵轩叶帮着求情,就是无用。秀才无奈,只得包了半生半熟的麦米饭揣进怀中,凄凄惨惨地走出家门。葵轩归来,想想这桩惨不忍睹的事,便为秀才赋诗一首,郑重地交给儿子们说:“我家子孙日后倘有富贵之日,一定不要忘记后恤宗人啊!”葵轩去世后,他的四个儿子一年中同被录为学官弟子(府、县学生),两个孙子中了进士。他们同道葵轩坟前祭奠,告慰先人;各自和诗一章,表示谨遵遗命。久而久之,相沿成习,祭坟、和诗就成了姚家中举人、中进士之后的必行规约……

儿子说到这里,父亲便迫不及待地催他献上和诗,人们静静地等待姬传吟出令人倾倒的诗章,纷纷准备好恭维赞美的词语。

但见姬传伏于地上,颈脖胀得通红。

沉默、寂静。只听到坟场周围鸟的啁啾,叶的飒飒,心的搏动。

伯父心下孤疑,在他的子侄辈中,姬传最有诗才,今日迟迟不能启齿,必有原因。其弟又在催促,只听见姬传带着歉疚的口气说:“回禀大人,为儿实未有作。”

“恩?坏了祖宗传统不成?”父亲生气了。

“岂敢!为儿实有苦衷:自老祖宗归天以来,和诗数百,后人焉能不断出奇翻新,脱其?昔韩子倡导,作诗为文,惟陈言之务去,而等我却难免谱陈词,弹老调,如此代代相承,何能实践先贤雅训?况和诗并非葵轩公本意。推原遗训,旨在勉励后代为官恤民,能如此,即可告慰九泉祖宗,否则,纵然诗超李杜,仍事姚门不肖子孙。大人以为然否?”

这番话,说得父亲缄默无言,伯父频频颌首。姜坞挽起侄儿,心中暗暗佩服他的超凡见识,坚持创新、勇于破除旧习的锐气颌精神,这些,正是做学问的人所需要的品质啊!想到这儿,他欣慰地笑了,并且称赞:“鼐儿言之成理!”

姚家颌诗规矩从姬传开始废止了。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