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今古桐城知多少
纵横文都点春秋

新四军桐东抗战纪略(中)

挺进桐庐无

1940年6月,新四军军部决定,由新四军三支队在江北组建挺进团。挺进团的任务是挺进桐(城)、庐(江)、无(为)地区,开辟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接应皖南新四军军部和建立部队北渡长江的“桥头堡”,掩护新四军军部取道铜(陵)繁(昌)地区渡江。7月初,新四军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三支队五团三营北渡长江,来到桐东陈瑶湖地区,开始了创建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艰难历程。

7月下旬,以三支队五团三营为基础,与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和一部分在铜陵收编过来的国民党川军蒋希伯部,合并组建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由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兼团长,全团700余人。

挺进团成立后,与县委研究决定,打击国民党土顽,建立游击队,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把武装斗争与游击根据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恢复无为地区,开辟、控制桐庐无地区。

挺进团成立后的首战,发起对盘踞在无为老牛埠镇的土顽章淦部的打击,取得全面胜利。次日,黄彬率领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一个连也来到桐东。在黄彬连的配合下,挺进团又摧垮了桐东孙家畈土顽江子龙,再战告捷。接着又剿灭了桐南土顽陶洪恩部,收编了土顽“刘小拉瓜”刘东雄部,打击了钱桥和庐南等地的国民党常备队。经过大小几十次征战,挺进团基本肃清桐东周围国民党土顽武装,使桐庐无三县边境连成一片,为创建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桐东抗日根据地扫清了外围障碍。

9月,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与自津浦路西回到巢南山区的中共舒无地委取得组织联系,舒无地委派委员赵燕到桐东检查指导工作,对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和挺进团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10月,中心县委林立、郑曰仁、张平等人调至地委工作,舒无地委撤销中心县委,成立桐庐县委,鲁生任书记。

10月,在挺进团和中共桐庐县委的主持下,桐东地区八乡参议会在水圩谢氏祠堂召开,成立“三三制”的桐东乡政联合办事处,推选开明士绅周晓山为办事处主任,王光钧为副主任。

11月,一大队大队长蒋希伯挟160余人叛变,投靠庐江国民党桂顽五二八团周雄辖下。不久,蒋希伯带引庐江国民党五二八团、桐城国民党五二七团一个营和庐江县常备大队近3000人,分两路向桐东水圩发起进攻。挺进团早有准备,一方面布置转移、撤退,一方面抽出一部分兵力进入顽后活动。只留下挺进团二大队和桐庐县委,由林维先团长和鲁生书记亲自率领坚持桐东地区的斗争。挺进团二大队避免与力量强大的顽军正面交锋,绕道袭击敌后方区乡公所、交通站,在顽军后方造成了一定威胁。顽军在桐东找了一天也没找到一个新四军。几天后,桂顽五二八团再次向水圩地区发动突然袭击,又扑了个空。

此后,挺进团分兵两路,继续袭击敌后方。一路由林维先、方瑛、县委副书记李岩率队攻打顽军庐江砖桥区公所,一路由李德安和张金彪率领再次打击孙家畈土顽江子龙大队。两路战斗均取得了胜利。接着,又袭击了矾山之敌,取得了胜利。

经过多次战斗,桐东形势渐趋好转,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显雏形。年底,桐东参议会再次召开,会议宣布将桐东乡联办事处改建为桐东区人民政府,王光钧任区长。下辖11个乡,116个保。区政府机关驻王家排。区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挺进团开辟的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正式形成。

12月间,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通知挺进团返回皖南。当林维先正集中部队时,皖南事变发生了,挺进团返回皖南的计划没有实现。

正国难当头,国民党却倒行逆施,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各地掀起反共逆流。1941年1月6日,国民党背信弃义,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以七个师八万余人,包围袭击我移师北上的新四军九千余人,新四军除二千余人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造成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事变后,一部分新四军突围人员由杨汉林、阙中一率领,先后渡江来到桐东陈瑶湖地区,得到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和中共桐庐县委的接应与安置。到月底,先后在长江边接应二、三百名新四军指战员,并安全护送到桐东水圩。突围人员来到桐东地区引起了日伪顽军对陈瑶湖地区的注意,日军误以为新四军军部也转移到桐东。2月9日凌晨,日军一一六师团纠集驻安庆、大通、桐东镇等地日伪军3000余人,携带飞机、大炮、舰艇,向桐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企图消灭挺进团和皖南突围来桐东人员。在日军强大火力下,挺进团部分未撤走的将士英勇反击。此役中,因二大队大队长方瑛、中共桐庐县委书记鲁生、二大队六连指导员吴中亚以及六连所属一个排未能及时离开水圩,遭敌包围。终因寡不敌众,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二大队队长方瑛、县委书记鲁生、六连指导员吴中亚等40多位我党政军人员牺牲,部队蒙受重大损失。随后,日军疯狂扫荡陈瑶湖周围村庄,大肆屠杀平民百姓,600多人惨遭杀害。

继日伪军“扫荡”,国民党军五二八团一部也乘机闯入三官山、将军庙一带进行“清乡”,形势相当严峻。不久,桐庐县委书记李岩(鲁生牺牲后由李岩继任县委书记)在率领游击队向庐南转移中,和国民党部队遭遇,不幸被捕,林维先率二大队转移至庐江、无为一带活动,整个桐东地区只留下王光钧率领的游击队坚持斗争,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进入处境困难时期。

坚守根据地

1941年1月20日,皖南事变后不久,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并将华中各地新四军部队9万多人编成七个师。孙仲德的江北游击纵队、林维先的三支队挺进团及现有散布在皖南和已突围过江之皖南部队组建成第七师。3月,新四军第七师在无为县尚礼岗成立。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改编为新四军七师挺进团,七师副参谋长林维先继续任团长。七师刚组建时不到两千人,其中挺进团就有七八百人。战斗在桐东的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发展成为组建新四军七师的主要力量之一。

七师组建不久,顽军调动大量兵力,配合日伪军进攻巢无抗日根据地和桐东、庐南、无为等地。为牵制顽军进攻,七师令挺进团挺进大别山,建立新的根据地,并与活动在湖北东部的新四军五师打通联系。3月中旬,七师挺进团离开桐东,挺进太(湖)、宿(松)、望(江)湖区,创建泊湖抗日根据地。

日军扫荡陈瑶湖地区以后,桐东根据地形势恶化,革命活动陷入低潮。4月15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给七师政委曾希圣和十九旅旅长孙仲德的指示信中指出:“皖南及无为、庐江、桐城一带,在战略上有极重要意义……故我党军必须坚守皖南、无为及庐、桐阵地创立根据地,决不可轻易放弃。”七师挺进团离开桐东西进后,6月,七师师部又命令五五团团长谢忠良、政委黄火星、副团长黄彬等率全团500余人挺进三官山地区,执行恢复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任务。五五团到达桐东后,团部驻桐东吴家桥。此时,王光钧率领的桐东游击队已发展到200多人,100多条枪,被编入五五团。9月,五五团长途奔袭庐江双庙土顽章淦部,击毙为害桐东人民多年的顽首章淦。

在七师五五团恢复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时,中共舒无地委派组织部长林立返回桐东,组建中共桐庐潜怀中心县委,林立任书记。桐庐潜怀中心县委的任务是,恢复桐庐潜怀原有阵地,广泛发动群众,壮大和培养革命力量,发展党组织,积极创建军事据点,扩大革命武装,向西南敌区发展,坚持敌顽后方游击战争。

5月30日至6月2日,中心县委在无为戴家店召开会议,着重研究了配合五五团恢复桐东根据地问题。6月,桐东区参议会在桐东青山头周家祠堂召开,重新成立桐东区人民政府,选举民主人士章道元为区长,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得以恢复。在七师五五团和桐庐潜怀中心县委努力下,桐东地区的抗日游击武装迅速发展。到9月份,桐东地区已建立起13支游击队,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四军七师桐庐潜怀游击总队。五五团也获得了发展,游击总队的两个连被编入五五团,壮大了五五团的力量。与此同时,中心县委加强了党的政策宣传,扩大根据地的声势,编辑出版《新桐东》小报。

10月,七师地区党政军委员会副书记何伟在桐东水圩召开会议,宣布撤销桐庐潜怀中心县委,在桐东和桐西分别成立桐庐县委(属舒无地委领导)和桐怀潜中心县委(属鄂皖地委领导)。贾士珍任中共桐庐县委书记,林立任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书记。

经过五五团和地方县委的努力,桐东地区革命浪潮高涨起来,使邻近的国民党桂军深感不安。11月,桂顽一七六师五二八团在土顽4个大队配合下,大举进攻三官山地区。经6天激战,五十五团失利,撤退到无为根据地休整,桐庐县委机关也转移到无为南部二十四圩,桂顽在三官山一时得手,桐东地区再次沦为游击区。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