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今古桐城知多少
纵横文都点春秋

新四军桐东抗战纪略(上)

抗战形势

七七事变不久,日军随即发动淞沪战争,攻占上海。随后,日军力图控制长江这条重要的军事交通命脉,溯江而上,攻城掠地。1938年6月,日军侵入桐东。

桐城地处沿江,为长江黄金水道上的重要枢纽,也是日军溯江而上,深入中国腹地的咽喉,军事意义非常重要;同时,她地处新四军七师所开辟的皖江抗日根据地的西端,位于巢无抗日中心区——无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西南面,是安徽沿江新四军七师和湖北东部的新四军五师保持联络的重要通道,也是新四军保持长江南北交通联系的重要通道。因此,桐城是日伪军、国民党桂系顽军(抗战时期安徽省主要为国民党桂系所把持)和桐城地方土顽、新四军等各方力量的必争之地。各方都在此驻有较强的武装力量。日军一五师团驻守县境北边的无为县城及各大小集镇;日军一一六师团驻守于桐东西边的安庆、杨桥、花山等地,南面的贵池、乌沙、殷家汇等地,东边的大通、铜陵等地;县境内,日军一一六师团在沿江一带桐东镇、汤沟镇、桂家坝、老洲湾、王家套、灰河等地设立据点,并组织伪军。国民党桂系顽军,有分布在桐城的一七六师师部及五二七团,庐江的五二八团、潜山、岳西的五二六团,孔城的十三游,无为昆山、庐江砖桥等地的保二团,桐城国民兵团清乡大队分布于孙家畈、义津桥、会宫、项镇铺等地。桐城内,还有章淦、丁爽飞、周淮彬、江子龙、刘东雄、钱豁然、陶洪恩等地方土顽,遍布县内大小集镇。此外,县境内还有既抗日又反共的封建帮会组织大刀会。

桐城东部广大地区,北有130多平方公里的三官山,群峰耸立,南有周围近百里的陈瑶湖,河汊纵横。这种山地和湖沼并存的特殊地理形势,为新四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游击环境,因此桐城域尤其是东部地区一直为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和七师师部所重视,先后有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七师挺进团、七师五五团、五八团、七师沿江支队桐东大队、独立大队、沿江团、独立团等抗日武装进驻桐东,创建抗日根据地,打击日伪顽军。此外还有新四军七师和地方县委组建的大大小小的许多游击队。革命势力和反动势力,都在激烈地争夺这块军事要地。八年抗战中,党和新四军在桐东地区与日伪顽军展开了艰苦而持久的争夺战。

由于桐东地区不仅驻有日军,同时有大量国民党桂军和地方土顽,敌情复杂,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纷繁交错的情况下,新四军在桐东不仅打击日军,同时也消耗大量精力与顽军作战。但国难当头,民族矛盾始终是最主要的矛盾,因此对国民党军的作战,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抗日。

共御外侮

1938年10月,横埠镇黄山村人黄彬从延安抗大学习归来,进入新四军四支队工作,四支队即派他到桐东发展武装。当时的国内环境,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国共两党在桐东地区形成了合作抗日局面。

时桐东地区,为几股国民党团防武装章淦、丁爽飞、周淮彬所把持,此外还有汤沟商团武装,各有几十或近百人枪,但互相勾心斗角,消极抗日。1938年6月间,日军侵犯汤沟,国民党桐城县五区区政府无力抵抗,望风而逃。章淦的队伍一枪未发,就逃到了丁爽飞活动地区,汤沟商团武装也是不战而逃,桐城五区随即沦为日军占领区。

黄彬回到桐东后,在国民党桐城县长罗成钧的支持下,成立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指挥部就设在横埠镇黄家山的黄家祠堂。黄彬任指挥官,统一指挥桐城东乡的国民党团防武装。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名义上属国民党桐城县政府的领导,实际上指挥部的主要人员都是共产党员,因此它事实上为我党所控制。

指挥部虽然成立了,但是,章、丁、周等人对指挥部阳奉阴违,各怀鬼胎,谁也不愿和日军直接作战消耗自己的实力,但又不敢公开违抗命令,常常应付了事。为此,黄彬召集指挥部内共产党员周曰庠、周复安、陈雪江商议,认为仅靠这些人抗日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必须筹建自己的武装。经过指挥部几个共产党员的努力,不久,成立了一支50余人枪的抗日游击队,直属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领导。

这支小游击队一成立,就引起了日军的注意。他们不打章、丁、周,专打游击队。1939年3月一天,驻汤沟日军为扼杀我抗日武装,进攻指挥部驻地黄家祠堂。章淦等部明打暗逃,而我游击队英勇反击。日军没有沾到便宜,就纵火烧了驻地附近的鹤鸣庵。随即,指挥部转移到孙家畈小岭。

此后,黄彬率领指挥部,协助桐城学兵队解除了汤沟商团和周淮彬的武装,得长短枪百余支,轻机枪一挺。4月,撤销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在原游击队基础上,成立桐城第二游击大队,下设五、六、七、八4个中队,黄彬任大队长。桐城第二游击大队成立之后,立即开展游击活动,特别是其中由共产党员任中队长的第七、八两个中队,屡次袭击驻汤沟和桐东镇的日伪军。

1939年底,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派特务分子黄定文代替徐伊复任桐城县国民党党部书记长,派魏际青接替罗成钧任桐城县长。随即,国民党桐城县政府改组游击大队,免除黄彬的大队长职务,委任章淦为大队长。黄彬、周象麟、郑曰仁等一批已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撤往庐江东汤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集中,游击大队内我党所领导的武装脱离大队,进发到无为,编入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

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和桐城第二游击大队的组建,是我党在桐东还没有自己的武装的情况下,运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展自己武装进行抗日的有效形式和成功典范。虽然它被国民党制造的反共摩擦所扼杀,但它的存在打击了桐东境内的日军,向世人强有力地证明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是真正抗日的,是真正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战的武装。

自主抗日

1939年11月,中共舒无地委组织一批共产党员来到桐东,组建桐(城)怀(宁)潜(山)中心县委,林立任书记。1940年初,国民党视桐东地区为严重赤化地区,严加防范,加紧清剿。中心县委无法坚持桐东斗争,遂转移至桐西一带活动。不久,国民党把防范和清剿重点转向桐西地区,中心县委在桐西又无法立足。此时,由于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集中桂军力量,向我巢无抗日中心区大举进攻。为保存有生力量,中共舒无地委随我军主力迁至津浦路西,桐怀潜中心县委从此与上级失去联系,不得不在险恶的环境中机智勇敢地孤军与敌人作战,保存并发展了自己。

1940年2月,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在桐西望狮岭召开会议,决定将活动中心转移至桐东,独立自主的发展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会后,中心县委书记林立带领人马,把活动重心转移到桐东老洲头、六百丈一带。经过筹措人枪,于3月份组建起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连。5月,王光钧、郑曰仁等庐南、无西党组织负责人及部分党员转移到桐东,与桐怀潜中心县委会合,组建中共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书记林立。成立后中心县委进行了两个重大行动,一是开辟陈瑶湖地区,二是收编地方武装方瑛部。

由于老洲头、六百丈一带地方狭小,又南背长江,容易受敌伪顽军袭击,没有回旋余地,县委决定向陈瑶湖地区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斗争空间。中心县委把机关转移到陈瑶湖中王家泊、许家泊上,并以此为基地,发动湖区人民,组织抗日团体,逐渐打开了桐东地区抗日斗争新局面。

为加强武装建设,5月,中心县委经过艰苦谈判,收编了在桐东打着新四军旗号的地方武装方瑛部,将特务连扩建成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方瑛任大队长。由于原方瑛部土匪气息严重,特务大队成立后,县委取消了原方瑛武装向地方群众的摊派,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实行官兵平等,严格群众纪律,禁止侵犯人民群众利益。

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和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在桐东开辟陈瑶湖地区,与百姓鱼水相融,组织青年渔民、妇女抗日协会,成立人民自卫队、猎户队,配合特务大队打游击,防止敌伪清乡。在湖区周围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并在青山、水圩、虾儿港等地成立了联乡的抗日民主政权。这些革命活动,为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挺进桐东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下了初步基础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