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展文都风采
我们一直在努力

古洞岩

古洞岩: 位于桐城市北21公里处,山脉主峰云雾尖,海拨143米,峰巅有“古洞”,故名“古洞岩”(又有作古洞崖)。

洞前龙泉庵,传建于明未,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分前殿、后殿、古洞三部分,占地面积百余亩。前进大殿居中,两侧为僧房、厨房。后山峰崖间的天然石洞,面积达16平方米,曲折幽深,可通山顶。后山顶南侧,建有六面形佛塔一座,计五层,高5.6米,宝葫芦顶尖,飞檐翘角,六坡顶盖。

山上崖石陡峭,古柏荫翳,秀木参天,修竹掩映。依山砌短垣,沿路设栏杆。由山腰进山门,越前殿,过后殿,抵古洞,达山顶,设五段台阶,宛延曲折,共二百余级,可供游人登临揽胜。

后殿,似空中楼阁,悬空而立,依崖而建。殿壁画上的老叟顽童,形象传神。唐僧师徒四人的《西天取经图》更是惟妙惟肖。殿侧一洞,高四米,长宽各四五米,能容数十人。

洞内西壁留有五十厘米见方的口子,深不可测。侧耳细听,响声异常。一白发老者饶有兴趣的告诉我们:此洞未封前,常有游人进去,洞道或上或下、或宽或窄,洞中有溪、溪中有井。钟乳石牛头马面,仙凡人物造型栩栩如生。

相传清初年间,有四个京城考毕回乡路过此地的书生进洞一游,踪迹俱无。一百年后,四书生从西山后洞口中走出,如梦方醒。回家后,本家族已过三、四代矣!四书生皆飘然而去。自此,古洞仙岩更名闻遐迩了。

走出洞口,一峭壁上几行粉笔书写的打油诗赫然在目:“踏石上仙崖,心惊我自哀。山高难归阁,恨不投男胎。—安纺杜娟。”一人读罢,众人嘻笑。

伫立峰头,远眺“南峡戎”(山脚下的“峡石兵戎遗址” ),俯瞰泉水铺(大关之旧称),合安路似一条带子散落在山丘间。一辆辆汽车变得那么小,在带子上蠕动,发出颤抖、尖鸣的声音。远处池塘、库泊星罗棋布,在阳光的照射下,放出耀眼的光芒。村庄楼房,田畴作物,白绿相间,而近处的岩隙间均生长着许多挺拔、苍翠的柏树,给游人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情趣。

仙崖对面的山冲叫石门冲,右下侧那碧波荡漾的是邵洼水库,此山峰名云雾尖。为此,大关街都仲惠老师曾作《七律·春游古洞崖》一首:

龙眠一脉景堪崇,两邑风光放眼穷。

峭丽偏藏云雾影,崔巍难现石门容。

苍松翠柏临湖绿,嫩笋青茶映日红。

宜地文城珠宝嵌,巧为仙境夺天工。

古洞仙岩,座落在名山桐城龙眠和舒城鹿起之间,山脉源于二牯尖。气候温湿,冬寒夏凉。历史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有岳王寨、天字寨,西有明王寨、古家寨。

此峰斜对面的望曹尖,海拔545米。东汉末年,吴魏军队在此对峙。吴军向北可望及魏之曹军操练。此山脚的路口,是桐城和六安地区分界处,也是两种语音分界处。同饮一井水的邻居,语分两音,桐城舒城各不同。此路口又是合安公路南北走向最高点,天然险隘关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峰的北端,有一块四十平方米岩地,岩边隙中的数棵斗粗古松,皮鳞节劲,亭亭如盖。一阵风来,婆娑起舞,好像有意向游人炫耀她那妩媚多娇、历尽沧桑的风彩。

峰南是一庵尼圆寂后的墓地。一座六面形佛塔,五层,高五六米,宝葫芦顶尖,飞檐翘角,六坡顶盖。白白的佛塔,确有一番肃穆之感。

下得山来,于牌坊下的月台小憩,夕阳下透过树梢的万道霞光、色彩班斓,古洞仙岩已隐着身子和山、树、宇宙融成一体,万物仿佛都沉静在另一个世界里。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