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桐城人。与方苞齐名,也是康熙年间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他有不少风趣逸事,一直在明间流传,这是拾摭的是其中两册。
一路留风采
某年五六月间,戴名世与方苞应邀来到沙溪镇讲学,这是文人学子,设宴款待他俩,酒过三巡,宾主雅兴大作,谈古论今,吟诗作赋。戴、方更是才华出众,独占鳌头。这时沙溪镇一位名士情不自禁的站起来,一面向戴、方劝酒,一面口吟一联语道:“桐邑大邦,不少七斗二五升才子;”方苞忙谢道:“过奖了!过奖了!”戴名世心想:岂止是奖,还包含着“试”哩!便不假思索地答出了这一联语的下联:“沙溪小镇,也有四斤十六两先生。”妙对!妙对!“席间爆发出一片赞扬声。
所谓“七斗二五升才子,”是把“才高八斗”有意拆开来讲。所谓“四斤十六两先生”也是有意把通“五经”(“经”与“斤”谐音)拆开来对的。确实是出得对,对得妙呀!宾主至此雅兴更浓,频频举杯,互相祝勉。
戴、方走出沙溪镇,想饱览一下这里的风光。忽然见到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老叟把一担梨子放在路中央,一动也不动。待戴、放走近时,那老叟笑吟吟地口诵一联语道:“一担重梨拦子路;”明眼人一听就知道这句话的含意,表面是指一担重梨拦了你们的路。其实“重梨”是“仲尼”的谐音,“拦”是“难”的谐音,“子路”是仲尼的学生。意思就是说:“我这个仲尼要难一难你们这些学生哩。”老叟在联语中有意抬高自己,显然不是等闲之辈。下联怎样对的巧,对得妙,才不让他捞到便宜呢?戴名世有点犯难了。方苞一见此情,便拉着戴名世也往回走,免得出洋相。谁知还没有迈出两步,戴名世灵机一动,一个妙对应景而生,又把方苞拉转来,朝着老叟笑到:“两个夫子笑颜回。”这句话表面也世说,我们两个笑颜满面的回来了。其实也世把自己比做仲尼(即孔夫子),把老叟比做孔夫子的学生颜回。这个“笑”字当然含有讥讽之意。原来那个“老叟”是一个不服戴名世的儒生所扮,至此谦虚地说:“班门弄斧,学生冒犯了!”
戴名世、方苞从沙溪镇绕道来到安庆,两人乘兴去游塔,谁知道赶到塔前,这里早已挤满了黑压压一群人,都争着要先登塔。戴、方被拦在外围,怎幺也挤也进去。这时,塔门忽然“咿呀”一声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官员和一个随从,只听那官员亮着嗓子道:“大家不要争了,我出一个对联,谁能抢先对出,谁就先上。”戴名世听了高声喊道:“请出上联。”那官员念道:“宝塔六七层,直竖钢鞭驱白日;”话音刚落,戴名世就对上了:“城墙千万垛,倒生牙齿咬青天。”“对得好!”场上一阵喝彩声,戴名世拉着方苞就去登塔。那官员止住道:“你也得对。”接着就把上联念了出来:“宝塔六七层,层层设门,门朝东西南北;”方苞一时对不上,戴名世想道他身上揣着一本历书,便作了暗示,方受启发,马上答道:“历书十二页,页页有节,节载春夏秋冬。”“对得妙!”场上又响起了一片喝彩声。说着两人就游塔去了。
一文遭惨祸
戴名世虽才气贯海内,但发迹甚迟,直到康熙四十八年,他此时已57岁了,才考中进士第二名(榜眼)。按照他的考试成绩,本应夺魁,只因左都御史赵申乔儿子赵熊昭与他一同参加考试,赵仗着后台硬,这个一甲一名(状元),自然也就落在赵姓了。当时有不少人为戴鸣不平,戴当然少不了要说些牢骚话,赵申乔因此怀恨在新,阴谋陷害。他找来一部《南山集》,肉中挑刺,罗织罪名,抓住集中《与余生书》这篇文章,说什幺“戴明世把明朝历史延续道桂王、福王消灭以后,这不是否定了我大清‘顺治吗’?”(其实这是戴与朋友阐明一种历史观,本无可厚非)于是他以“悖逆大罪”,向皇帝奏本,因此《南山集》案遂兴,戴被打入天牢,方苞也因为《南山集》作序,被株连下狱。好在康熙帝对此案不想扩大,兼之又有不少大臣出来求情,终于下诏赦免了方苞与戴的家族,戴名世也由凌迟处死(酷刑)降为斩首弃市。
据说,在戴名世临刑这天,皇帝特地派一名翰林(戴也是翰林)去监斩。并且对这位翰林说:“临刑前,你要出个对子让他对,对不出照斩,对得出暂缓刑。”这话被赵申乔暗中打听到了,便私下对这位翰林说:“戴名世才气压人,留下来对你我都不利,不管他对得出对不出,你都一律照斩。”这位翰林本是赵的亲信,自然要秉承他的意见办事了。
这天,寒风凛冽,天昏地暗,一代才子戴名世披枷带锁,被刽子手押到了刑场,那位翰林此刻正在思索着那个上联。恰好,有个木匠因造宫殿失误,被逮捕下狱,从他身边经过,他顿时受到启发,念一上联道:“木匠做枷枷木匠。”戴名世毫不迟疑,对答如流:“翰林监斩斩翰林。”那位翰林大吃一惊,炉火中烧,咬牙切齿地对刽子手下令道:“斩!”戴名世就这样被屈斩了,死时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