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冲驿”与“双港铺”
“驿站”和“急递铺”在古代礼宾、邮传、物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一个驿、铺名称在一邑之内也是一处地理标志;“驿”“铺”置于当地,带动了那里的商业通达、文化交流、民俗融合。
“驿站”和“急递铺”在古代礼宾、邮传、物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一个驿、铺名称在一邑之内也是一处地理标志;“驿”“铺”置于当地,带动了那里的商业通达、文化交流、民俗融合。
“延陵巷”向西毗邻荣军院,东临市公安局老址。此地旧时乃桐城大族吴氏聚居地,门庭显赫当世。
桐溪书院 又名正学书院。在县西北隅。即灵泉寺故址。明嘉靖间知府胡缵宗。知县沈教爱其地。移寺于西。以其基建书院。
2012年6月4日,桐城城南石河村发现唐桐城县令郑寔妻墓志铭,对于桐城地方志以及高阳齐氏、荥阳郑氏研究都大有裨益。
汉武帝刘彻《盛唐枞阳之歌》当属郊祀雅乐。
旧时就有孔城、练潭、枞阳、汤沟四大滨水古镇,是除县治“县市乡”(即今桐城城区,又称城乡)之外的东南西北四个大乡的首镇。
刘晓城(1546—1622),名应旦,字待卿,陈洲刘氏第十二世孙,邑庠生,明万历戊午年宾贡徽州府学,崇德训导
枞阳辅仁会馆,童静斋先生讲学之所也。
北宋以前,境内行政区划无考。北宋政和元年(1111),全县设有北峡、铜山、石井、孔城、挂车、双港等镇,余不详。 南宋嘉定元年(1208),全县设东、南、西、北4乡和北峡、永安、鸢山、铜山、
桐城古道历史久远,素有七省通衢之称。明清时,起(经)自县治的古道有北大道、南大道、西南大道、东大道和西北大道。 北大道为安庆府北往京师的过境驿道,又称京道,由县治东祚门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