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展文都风采
我们一直在努力

茅草堰:桐城古代早期水利工程之一

茅草堰堰口位于大关河胡庄段,堰口宽2.7米,干渠底宽2米,干渠长9.8米,有效灌溉面积7600余亩,它是我镇甑山片农田灌溉的一条大动脉,为下游农业生产的增产保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茅草堰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二年,是桐城古代早期水利工程之一。相传在明万历年间,何畈村有位姓何的在朝庭为官,一生为官清政廉洁,在告老还乡之时,皇帝问他有何要求,他说,我无别的请求,只是我的家乡有一片好的良田,可惜无水源,皇帝问他可有解决水源的办法,他说办法倒有,只需从上游大关河开条茅草宽的堰,就可以解决农田灌溉问题。皇帝准凑,并批示从大关下街头以下不准拦河打坝,只准仁河咀牛车一架。)

这位官员叫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父思鰲,栖霞知县,有德于民。如宠登万历二十六年进士,由庶吉士累迁国子监祭酒。天启时,官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五年正月,廷推左侍郎,魏广微言如宠与左光斗同里友善,遂夺职闲住。崇祯元年,起为吏部右侍郎。未至,拜礼部尚书。

何尚书带着圣旨回到老家,叫人找了一根很长的茅草,以茅草横量为标准作为渠底宽,开成了此堰,茅草堰也由此而得名,茅草堰建成后,为更好的发挥工程效益,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用牛皮做了一个契约(现存于庐江博物馆)。同时还将用水制度和管理制度刻在石碑上(如今石碑在何畈村大原村民组,但字迹模湖),管理制度及内容大约是:将茅草堰分为八宿,每宿再分为八把锹,引水从每年的春分开始到秋分结束,每宿一次引水12个时辰,即从当日太阳起山开始到次日太阳起山交水,八天为一轮回,撮堰以明锣为号,每把锹出工一人,但必须是男性。

茅草堰自建堰近五百年来,始终延袭着建堰时的规章制度,效益一直发挥良好,建国后为更好的发挥工程效益,1976年将施家山咀至向阳段4公里的弯曲渠道进行了改道和整治,九十年代由于河道大量采砂,河床急剧下降,堰口无法引水。1996年将堰口向上延伸了154米,并集资14万元,修建了拦水坝,2003年市又拔款二十余万元进行了加固。目前,该工程效益发挥十分良好。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