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展文都风采
我们一直在努力

姚鼐《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的力作,享誉中国文坛二百多年。这篇文章的诞生,却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辞官归里。一路风尘,进入泰山之境,便去顺道拜访昔时好友,时任泰安知府的朱子颍。故友重逢,不亦乐乎!言谈中,朱氏先客套一番,极力赞颂姚鼐功德、文名,然后又炫耀自己治理泰安之功。其实朱子颍为政口碑欠佳,对此姚鼐早有所闻,故笑而不应。随后朱子颍殷勤邀请姚鼐登泰山观日出,姚鼐乐而从之。

翌日他们登山观景,不知不觉来到历代帝王封禅祭典之处。当看到众多功德石刻时,朱子颍怦然心动,试探道:“历代帝王名士均与泰山结缘,以墨宝与泰山同寿,姬传兄是否亦撰文镌刻于泰山巨石之上?”言谈中,分明是想姚鼐撰写“政通人和”之类的功德文章。姚鼐会意,此行虽偿他观山之愿,但他决计不辱文德。

登山归来,朱子颍见姚鼐毫无作文之意,便迫不及待送上文房四宝。姚鼐展纸挥毫,一气呵成《登泰山记》一文。朱氏观文,大失所望,一语双关道:“姬传兄,我现在才真正了解你,可敬可佩!”

【原文】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wù)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