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展文都风采
我们一直在努力

桐城地名考释:金神墩

   关于金神墩的得名,有诸多不同的解释,广为传播者有四:
    其一,金神墩原来有个千年古庵——广度庵,此庵所处之地是个“神墩”,水涨它也涨,水落它也落,所以尽管此庵地势低洼,却从未被淹过,总有一块簸箕大的土墩露出水面,堪称奇异,金神墩得名由此而来;
    其二,金神墩位于水运码头旁,一墩突兀,近有一土地庙,船民出港回港,均在这里烧香叩头,祈佑平安和还愿,此墩被群众称之为“敬神墩”。后来,由于附近有不少金姓居民,加之人们对兴旺发财的企望,“敬神墩”逐步演化成了“金神墩”。由于龙眠河改道等因素,高墩现已削平,但仍为一高地,遗址依稀可辨;
    其三,山西晋祠有景名曰“金人台”,四角各立一尊铁铸武士,身披铠甲,十分英武,因为铁属五金,故称金人台。金人台为镇水而建,由此联想桐城金神墩是否为镇水的“金神台”,讹为金神墩?
    其四,金神墩古代为水运码头,上建有为夜航船指明方向的灯塔,路过此水域的船只从来没有发生过事故,老百姓便称此灯塔为“神灯”。又有一说,广度庵里有一 “神灯”。
    窃以为,考证金神墩的得名,必须摒弃那些臆想的成分。经验告诉我们,地名的由来往往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复杂,我们不能轻易抛弃现有的写法与说法而去臆想其它。
    1.桐城之地,特别是东南乡的圩区,以“墩”作为地名非常普遍,比如北城墩、郭家墩、毛狗墩、菜子墩、嬉子墩等,而金神墩恰好处于圩区。盖因地处湖边,惟高岗不为水侵,民乃居之,故多有墩名。所以,这个“墩”应当先确定下来,没有任何疑义,绝对不可能是“金神台”之讹。
    2.清道光七年(1827)《桐城续修县志》记载,“金神墩,小镇,城南三十五里,由县往枞阳之路,水涨时至此乘舟。”这说明,金神墩古代的确为水运码头,但规模并不大,而且并不是常年码头,似乎没有建立灯塔之必要与可能。退一步讲,就算当年确有灯塔,按照地名命名的规律,“墩”上有“灯”之地,也只会称作“墩”。所以,称作“金神灯”纯属捏造。
    3.全国范围之大,以姓氏作为地名之首乃是常规。桐城之地,便有张家大屋、范家老屋、郭庄、钱家桥、宋家湾、胡家窑等。由此推断,金神墩之“金”只能表示此墩之先民为金氏,所谓祈财求富之说只能是附会。至于金氏之先民为何人,已经没有必要去考证,因为桐城凡以姓氏作为地名的村庄,现在十有八九没有这个姓氏的居民了,比如夏庄没有一个姓夏的,洪庄没有一个姓洪的。就算现在金神墩已经没有一个姓金的,也不妨碍当初的先民为金氏。所以,“敬神墩”之说不能成立。
    4.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开,就会发现,其实全国有很多叫“神墩”的地方,比如九江神墩、溧阳梅渚神墩、丹阳神墩、巢县神墩、庐江盛桥镇神墩等。既然都叫“墩”,自然都是水域一高台,但不同的是,这些地方的“神墩”并不是水涨它也涨,水落它也落,因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它是个浮岛。如果海拨高到一定程度,大水自然就淹没不了,并无半点神奇之处。我们倒是注意到一个重要信息,用百度或谷歌搜索一下“神墩”,后面大多都带一个“遗址”,原来这个“墩”是古人祭祀的高台,所以称作“神墩”。由此判断,桐城的金神墩极有可能也是古人祭祀的高台,或者,形状与其类似。不知道近些年来,金神墩可出土过什么文物没有?
    金神墩之“墩”现在已经永远消失了。据说,解放初期一位姓蒋的公社干部,嬉子湖镇朱桥人,乘着湖水退去的时候强迫当地的老百姓将此墩一担一担地挑去削平。当地老人讲,在神墩被毁后不久,那位蒋姓干部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不过,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个传说,因为人与墩一起离世,显得过于故事性,而且,“蒋”明显有点指向当年的委员长。
    更大的怀疑是,金神墩之“墩”到底位于何处?就算当初这里的确有一个土墩,土墩也确实为蒋干部所毁,但它果真就是金神墩之“墩”?此地属圩区,水中土墩肯定不只一处,至于何为“神墩”,后人估计已经无从考证了。这是因为,桐城在世代移民的推动作用下,现在大多数居民都不是原居民,而是洪武甚至更后期的移民,对于当地的得名并不太清楚,所以出现很多附会之说。由于当地人根本就不是正宗的当地人,所以当地人之说不足为凭。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