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樾刺杀清五大臣事件一出,令身在朝中的慈禧都惶惶不可终日,朝廷下令彻查所有相关人员。结果稽查者回复“据云现在诸生并无与吴樾亲故知交”。刺杀五大臣是吴樾的个人暗杀行为?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事实上与这起看似个人行为的事件相关的还有陈独秀、赵声、杨笃生等一大批革命党人。
出师未捷身先死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公元1905年)9月24日,这是清朝辅国公载泽、兵部侍郎徐世昌、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五大臣正式出洋考察的日子。
这天天刚亮吴樾就起身,怀揣*弹来到北京车站。装扮成仆人的模样,混在人群中间进了车站。当天铁路局预备供五大臣出访的火车专列一共五节,前面两节供随员乘坐,第三节才是五大臣的豪华花车,第四节仆役所乘,最后一节装行李。
吴樾在混进车站之后,试图进入五大臣所在的包厢。当他由第四列车厢进入中间花车时,被卫兵拦住。“你是跟哪个大人的?”“泽爷”!因为吴樾面生,又不是北方口音,顿时引起了卫兵的怀疑。
纠缠间,吴樾怕事情败露,借火车开动之际引爆身上的炸*,试图与五大臣同归于尽。“轰”的一声巨响,烟雾弥漫,车破人散,毙伤十多人,事后检查,五大臣中的绍英伤了右股,端方、戴鸿慈受了轻伤,亲贵大臣载泽在慌乱躲藏中擦破了头皮。吴樾当场殉节。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樾刺杀出洋五大臣事件。
暗杀乃个人行为?
刺杀事件之后,五大臣逃回府邸,推迟出洋考察行程,连慈禧也惶惶不安。京师全城戒严,慈禧太后一面下令追查,一面传旨,为防止有人再携炸弹等物潜入颐和园,增派驻军昼夜巡逻。
除吴樾外还有谁参与?当时很少有人知道。据史料记载,事后清廷派袁世凯侦查此案,企图将与吴有关的革命志士一网打尽。手下倪嗣冲查办后向袁世凯禀报,查吴生前学习的保定高等师范学堂后结论是:“据云现在诸生并无与吴樾亲故知交……至监督以下各员,于吴樾在堂之日,未能事先察觉,实因该故犯貌似安分并无异常盲动……知人实难,其情可原。”
事件的策划极其机密,主人公吴樾又决心牺牲自己保护同志,事前留下的痕迹绝少,使得暗杀事件看似吴樾个人行动。正因为如此,由于资料的匮乏,刺杀事件像是吴樾一人单独所为,一个孤立的事件。而事实上,这起震慑清廷的著名刺杀事件背后还关联了哪些人物和事件呢?
事关陈独秀等革命党人
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陆发春告诉记者,吴樾刺杀五大臣事件和当时革命党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看似吴樾个人暗杀行动,实际是有计划有组织目标的革命行动。”间接直接参与策划的有陈独秀、杨笃生和赵声等革命党人。当时陈独秀已是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在安徽及日本留学生中,发起或参与反帝反清团体,创办革命报刊,撰写爱国文章,发表鼓动演说,这些举动引起了热血青年吴樾对他的注意和敬仰。
早在1903年,时为保定高等师范学生的吴樾就开始与陈独秀、潘缙华建立通讯联系,接受陈的革命影响。吴回桐城省亲时,特意到上海拜访陈独秀等人,亲聆教诲,交谈甚欢。吴的“排满思想”更加“澎湃蓬勃”。
对于吴樾刺杀事件,陆发春教授说:“暗杀行为很多时候不被看作能代表革命主流。但在中国历史上,万马齐喑的情况下,向来不缺乏试图以个人力量扭转乾坤的义士。由清末历史看来,少数人的暗杀行为,可以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
刺杀五大臣意在撼皇基
早前的1905年2月,湖北省反清革命小团体“科学补习所”成员王汉谋刺铁良未成,之后留下遗书和手枪,投井自杀。这起刺杀未遂事件,给吴樾以极大的刺激。于是他在这年春天,写完遗著《暗杀时代》,阐明自己的革命主张。
从时间和《暗杀时代》的内容看,此时吴樾行刺的具体对象是亲贵大臣铁良,而不是五大臣。1905年7月16日,清廷宣布立宪新政重要措施,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五大臣出国考察xian政。吴樾认为清廷行此事,“以欲增重于汉人奴隶义务,以巩固其万世不替之皇基”,是欺骗民意,他怒不可遏,于是由刺杀铁良转而目标指向炸死五大臣。
吴越随后写下一个绝命书——《意见书》,并潜往北京,当年,农历八月二十六日,在北京正阳门车站就上演了吴樾刺杀出洋五大臣事件。
创办《直隶白话报》
吴樾的父亲是一位桐城塾师,家境清贫。八岁丧母后,他随父就读。时值戊戌变法前后,一时间,“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变法”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吴樾年岁稍长后,曾一度在县政机构中担任司事。不久由著名学者京师大学堂总教司吴汝纶推荐,进入保定高等师范学堂读书。而吴汝纶是“桐城派”后期作家,是吴樾的族兄,对其成长影响很大。他在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按照吴汝纶的教诲,参与创办了两江公学。
两江公学开学后,吴樾和几位同学分别担任了国文、数学、地理、历史等教学任务。他和其中一位叫金慰农的同学共同主办了一份白话报《直隶白话报》,传播反清革命思想,扩大革命影响。
在两江公学宿舍里,每天深夜,一灯如豆,吴樾埋头书案,用心阅读鼓吹反清革命的图书报刊。当他读了《嘉定屠城记》、《扬州十日记》,了解了清军入侵中原时在嘉定和扬州两地所施行的令人发指的暴行后,拍案而起,发誓要推翻建筑在千百万人尸骨基础上的清朝政府。尤其是读了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更使他革命激情汹涌澎湃,他深深叹服邹容和陈天华的革命胆略与绝顶才华,决心以邹容、陈天华为榜样,必要时以身殉国来唤醒民众。
安庆有条吴樾街
在桐城没有人不知道吴樾这位历史上的名人,在安庆没有人不知道有一条街叫做吴樾街。
1905吴樾刺杀五大臣英勇就义之后,他的遗骨于1913年由其弟吴楚带回安庆,与马炮营起义诸烈士共葬于西门外平头山,孙中山亲自写挽联“皖江九烈士之墓。”
据安庆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张健初介绍,1929年,安庆庆云街拓宽,新建一条大道。这条新建之路成为安徽首条柏油路,建成之后如何命名成为焦点,在当时以“吴樾”命名的呼声最高,这个提案转到当时的市政处处长手里。当时的市政处处长正是与吴樾合办《直隶白话报》的金慰农。经过金慰农等人的努力,这条街最终得以以吴樾的名字命名。
为了进一步纪念吴樾,桐城故里建“吴樾祠”,城关改为“孟侠镇”(吴樾字孟侠),办“孟侠中学”、“孟侠小学”以示纪念。而真正的吴樾故居则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中段西侧延陵巷内,坐北向南,原占地面积较宽,分前厅、后厅、厢房、后院等。因年深日久,陆续改建,旧貌稍有改变。今存其幼年书房、卧室等五间平房,面阔19米,进深三间,长5.2米,面积为187平方米。系砖木抬梁结构,两坡瓦顶,前设檐廊,撑拱承檐。每室前后开窗,上为开启式竖窗,下为固定式横窗,宽敞明亮。今西头一间木窗,仍为原物。室内西山墙挂有吴樾殉难照片。(朱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