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卿就是朱邑,汉代名臣。史书说他是西汉庐江郡舒县人。那时候桐城就属舒县。但那时的舒县很大,包括了桐城及其周边的一些地方。朱邑的家乡据说是在现在的潜山境内。但他与桐城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这是有史为证的。
首先他是从桐城发迹的。《汉书》曰:“少时为舒桐乡啬夫”,桐乡当然在桐城地界了。就是如今桐城西乡的一片地方,与潜山倒是紧邻的。朱邑年青时踏上政坛的第一步,就是在桐乡做啬夫,也就是乡官,公务员队伍中最低一级的官员。那时的乡官也没有多少事情管,主要就是诉讼和钱粮。他做乡官时“严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这是个好官,对老百姓仁慈爱养,怜贫惜孤,依法办事,执法文明。所以“所部吏民爱敬焉”。
爱人者人恒爱之。他因此得以升迁:“迁北海太守”。可以想见离桐赴任时,桐乡的百姓一定是牵衣挚袖,送了一程又一程的;朱邑一定也是泪湿眼眶,一步三回首的。
到了北海太守任上,他依然是个好官,于是“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到中央当了财政部长了,那时部长少,大司农位列九卿哩。
位高权重,不改本色:“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这是怎样一个人啊,又念旧又不循私情,所以他就得用自己的俸禄来接济那些亲朋旧友。所以他虽位列公卿,仍然生活简朴。所以他死的时候便身无长物,家无余财。于是“天子悯之,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按理说,有了那么多赏赐,他的儿子完全可以风风光光地给他在京师或者家乡建祠建宇,大办一场丧事了。可是不行,朱邑临终之前留有遗言:“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桐乡,后世子孙奉我,不如桐乡民。”他的儿子当然谨遵父命,把他的尸骨运回桐乡安葬。
他的墓地就在桐城西郊不远处的一片农田里。
他是料事如神的,二千多年过去了,朱邑的后代如今那里还能寻到?可桐乡的乡民仍然在祭祀他。
我曾骑着自行车去寻谒过他的墓地。问朱邑,不知道。问朱仲卿,还不知道。问汉大司农,更不知道。最后有人恍然大悟:“是朱公墓吧?”是的,是的,乡里百姓哪搞得清这位朱公到底是谁?只知道是上古时候传下来的一座墓葬。早些年,墓葬边上还有一座朱公庙。此人已经成神成圣了,该祭祀的。所以初一、十五,四时八节,那墓地上是香火不断的。其实我知道,那不是什么神庙,是明代桐城主簿夏仲寅特为修建的“朱大司农祠”。乡里人引我来墓地,并告诉我,那庙破四旧时给砸了。
我去拜谒的时候也是带了香烛果品的。那墓地高大如一座小丘,立有桐城市人民政府的文物保护碑。
我看着树木浓荫下的朱公墓和那缭绕不绝的香烟祭品,不禁想起明末桐城诗人方文的《朱大司农墓》:“汉朝陵墓有谁存,丞相通侯不足论。底事啬夫茔尚在,年年父老荐鸡豚。”是呵,汉朝的太庙王陵在哪里?即便还有遗存旧迹,怕也是残垣荒野了吧。只有存在民间,存在百姓心中的这座啬夫坟朱公墓,还依然高大。年年有人添坟挑土,岁岁有人焚香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