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展文都风采
我们一直在努力

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为流行于福建、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汉族民间鼓乐,又称“十番鼓”“十番”“十欢”,桐城及周边地区俗称为“十番家伙”。乐器由鼓、唢呐、笛、箫、木鱼、三牙子、大铙钹、小铙钹、大锣、小锣等组成,可为九种、十种,也可增加至十二种,甚至有“二十四番锣鼓”之强大阵容。

十番锣鼓始于明末,以打击乐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锣鼓与丝竹合奏,主要在重大节日、喜庆或治丧、祭祀中使用。

桐城十番锣鼓是民国初,由江苏艺人杨柳来桐传于孔城艺人杨永俊,和双港艺人汪龙昌二人的。二人收徒传艺,十番锣鼓很快在桐城传开并盛行起来。乐队组成及配器情况一般为:鼓手一至二人,大锣、小锣、大铙钹、小铙钹、响镲(又名哑钹)各一人,唢呐二人,笛子、箫各一人计十一或十二人(定位演奏时,可加入胡琴)。条件许可,大锣、小锣、大、小钹配为双套,管乐器唢呐、笛、箫等也均配双套,如此阵容的乐队演奏起来可与江浙一带“二十四面云锣”相媲美。演奏时,演奏人员的服饰讲究整齐统一,腰间系彩带。因多半是结队行进表演,故大鼓置有二人抬的抬架、小鼓置有背驮的鼓架。夜间行进表演时,还装有各式花灯或照明灯饰。

鼓手担任乐队指挥。凭其手一面敲打一面在鼓面或空中做着手势,以转换各种曲牌。演奏形式灵活多样,活泼自由,随着曲牌更换,或吹打合奏,或只吹不打、只打不吹。流行于桐城的曲牌,是杨永俊将杨柳传授的十番资料加以整理并不断充实加工而成的。如一字锣、三捶、五捶、工车上、十全、小九九、八哥洗澡、望家乡、七捶半、小长捶、倒脱靴、正下山、七字起点锣、小夺子、大夺子、闹元宵、凑八等。这些曲牌演奏起来,或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或浅吟低唱,哀戚悲歌,为喜庆或悲怆场面起着十分重要的衬托与渲染作用。

“八哥洗澡”是最为群众喜爱的曲牌,谱为:“  姑儿│谷令│扎│匡才│匡│姑儿│扎│匡才│匡│扎│匡│才│匡│次扎│次扎│匡│次令│次令│匡│次令│次│匡才│匡│次扎│扎│匡匡│才匡│一才│匡│才才│匡‖”。

20世纪90年代,桐城十番锣鼓作为民间艺术的一支奇葩而受到政府有关部门重视,演出也由村野搬上正规舞台。特别是先后两次参加了安庆市黄梅戏艺术节表演,声名大振,不仅深受观众青睐,其艺术价值和表演水平还获得了举办单位重奖。

定位演奏时,除笛伴奏,可以加进胡琴。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