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五年(1727),三年一次的会试,将在京城举行。天下举人都春风满怀地分乘州府派出的公车,喜气洋洋地从四面八方涌向京都。
桐城派作家沈廷芳,和海南陈镳,同乘一车,赶往京师,人闱应试。每日,见一少年步行紧随车后,车停他也停,车行他也行。少年虽破帽敝衣,劳顿困倦;但丰姿俊秀,举止潇洒。沈、陈二举人惊异之余,招而问之。少年彬彬有礼,拱手作答,自言是桐城方氏后代,将省亲塞外,囊空如洗,关山难越,只得徒步,远走万里……沈廷芳、陈镳二举人深悯其情,叫他登车,无奈车厢狭小,不能容纳三人,于是商议:每人轮替步行三十里,三人都能得到休息。一路上“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晓行夜宿,风尘仆仆地来到京城。三人分手,沈廷芳、陈镳赠送方姓新衣毡笠,少年长揖拜谢,洒泪而别,只身北上。自此,三人一直是春树暮云,思念途中邂逅的朋友。
二十年的岁月匆匆流逝,沈廷芳迁任山东登莱青道的道台,陈镳已出任云南知府,两人凑巧又不期而遇,同道人部。途中,忽被直隶总督派遣的守候差官,苦苦拜留,邀至总督官署,与总督相见。沈、陈二人见盛情难却,来到总督府,总督出署迎接,沈、陈方知总督就是桐城方观承,即二十年前路遇同车的少年。
三人别后重逢,方观承热情款待,畅叙离踪,依依难别。言谈之间,沈、陈得知:早在康熙年间,方观承祖父工部主事方登峄、父亲内阁中书方式济,均以族人方孝标《滇黔纪闻》案牵累,同时流放宁古塔。当年方观承才远走万里,塞外省亲。
三人欢然相聚,张筵畅饮,盘桓十余日,沈、陈、方涕泪纵横,依依作别,“车笠之交”,传为美谈。 (童树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