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创新驱动,强化举措,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对照这一根本遵循,桐城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治理低效用地促集约,强化监管改革优生态,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我市坚持招大引强、招绿引优,一批规模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少、排污小的清洁生产型企业、高新技术型企业落户桐城经开区。继国轩、力翔、厚鼎等项目入驻桐城后,又引进了一批新能源动力电池上下游配套产业项目落户桐城经开区,建设产业齐全的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通过产业集聚,着力将桐城经开区打造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园区。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今年,我市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基倍增计划”,引导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今年,桐城已申报全省高端装备产业优势企业2家、高成长性企业4家、本年度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14家,当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按照“培育一批、申报一批、认定一批”的实施路径,组织企业开展首批次、首台套项目申报和省级新产品、省工业精品认定,组织万方、永生申报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完成10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工作,将企业科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治理低效用地促集约。按照“以用为先、注重效益、依法依规、公平公正、综合施策、分类处置”的原则,我市着力清理整治闲置和低效工业用地,挖掘工业用地潜力,为“新大好”项目落地开拓空间,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处置低效用地39宗1155.41亩。
强化监管改革优生态。我市大力推行“环境影响区域评估+环境标准”改革,衔接“标准地”改革,制定环境准入标准清单,不断优化环评审批监管方式。加强对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监管,优化能耗要素配置,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争取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930多万元,支持塑料包装等传统产业企业升级改造低效治理设施,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行业治理水平和管理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杨贤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