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安徽微威减振降噪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志远(左)在指导新产品开发。
“我2014年退休后,就吃住在公司,双休日回合肥。这里的环境适合我做研究,他们重视科技创新,又有政策扶持,我在这里工作十分舒心。”安徽微威减振降噪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志远是合肥工业大学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教授团队研发的高阻尼复合隔声板产品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安徽省空白,获得国家环境技术进步二等奖、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高阻尼复合隔声板应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广阔,给微威集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高校里的技术走出实验室,在工厂车间里转化为产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极大的激发了生产力。安徽微威集团院士工作站是桐城市两个省级院士工作站之一,2020年度绩效评价获得优秀称号。安徽微威减振降噪技术研究院是桐城市首家经安徽省科技厅授予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近年来,桐城市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把人才引进从“企业行为”上升为“市级战略”。截至目前,除2家院士工作站外,另有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4家、技能大师工作室20家、省级各类创新(服务)平台5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引荐各类专家(团队)40余人次,为桐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图为农业专家在查看试验田苗情。
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为畅通人才引进、培育渠道,桐城市出台《桐城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市委组织部牵头实施“文都英才工程”,出台 “文都英才”新政20条,市政府设立3000万元人才奖补专项资金,投入75万元建设“智慧人才”系统,推动育才引智,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人才新政极大激发了企业吸纳人才、发现人才的积极性。“我是今年7月份入职中鼎汇通公司的,之所以选择中鼎汇通,一是待遇高,二是发展平台好。”李竹文是重庆人,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已有10年从业经历。今年7月,他跳槽到了中鼎汇通公司。中鼎汇通公司是桐城市招商引资项目,今年初刚成立,由中鼎集团与桐城本土企业、全国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汇通公司共同投资6亿元联手开发智能化、轻量化汽车底盘项目,双方携手,可谓是强强联合,有助于实现“1+1>2”的效果。
各企业还高度重视岗位选才,着力培育“双创”带头人。桐城市民营经济发达,形成了绿色包装、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截至目前,桐城市培育省战新产业领军人才19人,夏吉国、胡习刚获称“中国羽绒行业大国工匠”,徐应权、江传宝跻身“省制造业50名优秀企业家”行列。
微威集团由一个小作坊发展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靠的就是人才。该集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理念,按照“不设壁垒、身份不变、来去自由”的原则 ,柔性引进17名高层次人才,岗位培育高中层次人才30多人。该企业研发生产的减振部件在国内同行业排名前三。安徽省桐城市水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今年7月挂牌成立,吸纳首位进站博士后孙廉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推进桐城市水稻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保障。
图为桐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基地一角。
为促进人才政策早落地、早见效,桐城市设立人才服务专窗、专线、专网,凝聚本土、在外人才资源,绘制桐城籍专家学者“联络图”,搭建集人才服务管理、人才审核认定、人才政策申请发放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据桐城市委人才办主任倪海霞介绍,在系统试运行期间,已收录“六类”人才资源1.3万人,在线受理高层次人才认定145人,成功绑定高层次人才服务卡53人,受理申报人才政策73批次,实现人才认定“一站入口”、人才服务“一码供给”、人才政策“一键兑现”。 (汪桂云 王开英 曹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