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今古桐城知多少
纵横文都点春秋

[闲说桐城历史人物]师爷姚康的悲凉人生

清初文字狱,桐城人深受其害,我们广泛知道的是“丁酉科场案”和“南山集案”。此两案一在顺治朝、一在康熙朝,以桐城方、戴两家为最大的受害者,兼及全国数百人被祸。然而到了乾隆朝,借助于编修《四库全书》这个浩大工程,在全国掀起了长达十九年的大规模的查抄禁书运动,这场运动才是清代箝制思想、消灭异己最为可怕的文字狱。

一部《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几乎攘括了明末清初所有思想家的著作,其中涉及桐城人的就有二十多种。当我满怀幽愤和景仰,在那份长而又长的禁书目录中寻找家乡先贤的身影时,有一个名字令我惊诧:姚康。在我耳熟能详的先贤辈里,这个名字有些冷僻和陌生。更令我惊诧的是他的被禁著作,名为《太白剑》。

姚康何许人也?《太白剑》是一部怎样的书?

以我年青时狂读武侠小说养成的思维定式,我想当然的觉得《太白剑》是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吾乡前辈诗、书、经、史、哲不乏大家,散文写作更是了得,然而还没有一个称得上小说家的。按说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小说的发展和成型期,桐城那么多文人学士,竟没有一个人肯为小说操刀?大约是因为诗歌和散文乃文学正宗,小说属末流技艺,一般高贵文人不屑为之吧。

姚康是不是一个另类呢?如果《太白剑》真是一部武侠小说,我会为桐城有个古老的小说家而欣喜若狂。怀着这样一种探幽寻秘的心情,我开始寻找姚康、寻找《太白剑》。

找到姚康并不难,《桐城县志》和《桐城耆旧传》里都有他的名字:姚康(1578—1653),原名士晋,字伯康,自号休那居士,博通经史,尤精古文,崇祯末荐官,谢而不就,后入史可法幕,延为记室。不久归里。著有《白白斋货殖传评》、《忍死录》、《太白剑》、《姚休那遗稿》。

以上是《县志》里的条目,《耆旧传》更详细些:除了曾被史可法延为记室外,他还深受何如宠的赏识,做过何如宠的幕僚。何如宠晚年退休后被崇祯皇帝复召起用,命为首辅大臣。面对纷乱的时局,何老宰相未必不想着再老骥伏枥、鞠躬尽瘁一回。他邀姚康重新入幕,同入京师,勇挑重担。然而我们这位休那先生似乎比何老宰相更加清醒,他坚辞不去,并且写了一首《卧猿诗》劝说老相国也不要去趟那浑水。何老宰相因此九上辞呈,半途而返。

原来姚康是个师爷,曾为何如宠和史可法幕宾,何、史二人都官至相国,宰相门房七品官,能入相国幕中做师爷,非一般人可比。有了这些线索,再细心搜罗,果然这位姚休那先生是个八斗高才,虽未做官,却是知名的幕僚。钱澄之、姚鼐、萧穆都曾为他写过文章,这三位不愧是文学大家,文字生动活泼,比史料有趣多了。钱文为《太白剑集序》、姚文为《姚休那先生墓表》、萧文为《答姚丽山书》。

钱澄之与姚康是同时代人,生前曾有过往,钱有诗《寄讯姚休那先生卧病》“先生玩世者,老在乱离年。疾笃无车寝,书奇付井传。可怜薪已尽,犹望火重燃。欲问天南事,新诗有数编。”时在顺治九年间,顺治十年(1653)姚康即死,顺治八年冬钱澄之刚刚从梧州逃回故里,诗中“欲问天南事,新诗有数编”,不消说,是指姚康曾向他打听南明永历朝事,这就是“可怜薪已尽,犹望火重燃”之谓。在《太白剑集序》里,钱澄之更详细叙说了姚康的生平:“吾乡先哲,有高世之行、旷世之才、淹雅蕴藉而名不出闾里者,曰姚休那先生。”他说姚先生淡泊名利,喜著书,脱稿而已,并不去编印成册,以期传世,后来流传下来的一些文字,也都是别人帮他收录的。他说姚先生自言:幼时读书不喜经只好史,老师讲经时便昏昏欲睡,读史时便意兴盎然,一读之下即能融会贯通。

经是当世之务,史是鉴世良方,姚先生喜史不喜经,肯定对现实采取批判态度,这样的人,自然是难以取得功名的。所以,姚先生无法从科举入仕。然而鉴于他的史学见识,替当权者做个幕僚,以史喻今,出谋划策,倒是最合适不过。

  然而,时局艰危,姚先生以一双冷眼观之,较之当局者更能超然于外。所以,当崇祯六年何相国欲再度赴任时,他立劝其辞;当崇祯末年,朝廷急需用人,求各地推荐贤良,格外录用,有人荐了姚康,他也谢而不就;弘光朝,史可法作为大明最后的栋梁,呕心沥血,姚先生感于情义,入慕参赞军机,然而他深知大厦将倾,史公也独木难支,所以他最终辞了史相国归里,得以免了扬州之难。

免于扬州之难也未必就是幸事。姚先生归里后,城头变幻大王旗,家乡经年战乱,哀鸿遍野,亲族故旧死伤过半,新坟旧冢,满目疮痍,他只能作《忍死录》苟且偷生。

姚鼐在《姚休那先生墓表》一文中,说他“平生文字,为人作与自为者相半”。说他替何如宠代笔所作的《吴江周忠愍公墓志》,为世人称道,其后史家为周公作传,多采用此志。而在史相国幕中,时值国难当头,一日三檄,因有姚氏管笔墨,“史公檄文,多为世称”。

关于史公檄文,有一段公案,不能不提,那就是著名的《史可法答多尔衮书》,先是多尔衮致书史可法,其实是封劝降书,要史公放弃抵抗,像吴三桂、洪承畴一样降清,史可法的回信有理有节,揭穿了清朝假借剿灭李自成名义实则侵吞大明江山的真相。这封书信,是不是史可法亲笔所作,一直存疑。有说是姚康代笔,也有说是侯朝宗所写,而多尔衮的来信当然也不是睿亲王亲笔,据说那是李舒章所写,原因是李舒章其时已经投入多尔衮麾下。侯、李二人同为复社名士,李写来信,侯作答书,一邪一正,一降一抗,历史的洪流中,泥沙俱下,浊水清尘,瑕瑜互见,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然而,到底那封回书是谁写的?萧穆认为,在当时情况下,给多尔衮复书是件大事,史可法肯定召集众谋士共商会议,也可能不止一人写了草稿,最终史可法参考众人意见,亲自作答。最近,我在计六奇的《明季南略》里看见了这封信,末尾计六奇特地注明:此书乃何亮工手笔。何亮工何许人也?计氏也有交待:“何亮工,南直桐城县人,宰相何如宠之孙也。亮工少有逸才,时为史道邻幕宾”。计六奇为当时人,《明季南略》是一本符合“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史料,他的记述当较别的传闻更为可信。

从潘江为《太白剑》题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姚康为史可法礼聘作幕友是在史可法抚皖时事,那时皖城在安庆,待史可法移镇淮阴,姚康便以年老辞归。所以,史公复书时在扬州,不太可能是姚康所作了。然而,史可法与桐城的关系太深了,姚康之后,又有何亮工为其作记室,姚、何之外,还有许多桐城人都曾在史公帐下效力。总之,此封回信不论出自谁人之手,都是南明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过头来,再说《太白剑》。这本令我魂牵梦绕的书,竟然真的被我淘到了,《续修四库全书》里的《集部》,光绪刻本,影印件,无标点且字迹不清,读起来极其费力。可终于让我放下了心来,诚如钱澄之序言里所说,这是一本论事书。姚先生认为,崇祯末年的社会状态与唐朝末年极为相似,李自成起义与黄巢起义也极其相类,他对照唐史议论明末现实,以黄巢论李闯,兼及天下大势和桐城一地事迹经验,军机政务、市井民生,杂叙杂议、兼评兼断、或谐或庄,高深时禅机乍现,平白时俚语俗言。行文随心所欲,很难将其归为哪一类书。难怪钱氏说他“不拘体格,不名一家。”

何以名之《太白剑》?书中也有交待:当黄巢起乱时,有太白山人向黄巢家乡的州刺史崔尧献计,掘破牛山,黄巢自败。崔尧依计掘破牛山,得一石匣,匣中出一剑、一黄腰兽,匣破,黄腰兽自己扑剑而死。姚氏著《太白剑》,也是希望有破李闯之法吧。后来,还真的有人出了个掘李家祖坟的办法,崇祯十五年,米脂县令边大绶掘开李自成祖坟,得一具枯骨,生黄毛,脑后一穴,有赤蛇头上生角,盘踞其中,边大绶命人将颅骨击碎赤蛇打死,不久李自成便败了。钱澄之认为:姚康写此书,时在崇祯十年至十一年,那时还没有掘李氏坟一说,后来竟然真的掘坟而李败,与太白山人之计有异曲同工之妙。姚氏写此书简直是有如神助。

无论是掘破牛山还是掘李坟,其实不过是古人破坏风水的一种手段,其中的赤蛇、黄毛、石匣、黄腰兽等等,恐都是野史逸闻,或者是当事者故弄玄虚,夸张其事,为己邀功,当不得真的。姚氏此书,以传闻作引子,高悬太白之剑,究竟是太史公笔法还是小说家言,我也弄不懂了。当然,此书绝算不上一部纯粹意义上的小说,然而,它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散文,也不是策论,也不是史记。而又兼有小说、散文、策论、史记之妙。那它到底算什么文体呢?我不知,姚先生知否?我只知全书约10万字,怎么说也是一大部头作品。呕心沥血,发己心声,不为留名,自当存世。因而在姚先生死后,经钱澄之、潘江等人努力,终于将《太白剑》刊刻流传。

接下来,我又在《龙眠风雅》里读到休那先生诗作,独辟一卷,有八十八首之多。再次见识了姚先生才学,不禁深深为之叹息。设若姚先生生于清平盛世,以其才学品性,虽不一定要为官作宦,建功立勋,起码可以吟风弄月,做个富贵闲人。

所谓“时也、运也、命也”,个人命运总是与时运、国运紧紧相连,姚先生一介书生,虽未取得世俗意义上的功名,然而能够入幕相府,作为当国者的机要秘书、贴身智囊,其学问谋略也算是有了用武之地。然而,生于末世,遭逢战火,饥寒不保,忍辱偷生,所吟者字字血声声泪,所忧者国已破家并亡。将那满腹经纶、锦绣文章,都付于抑郁难平、讥嘲怒骂。

吾乡从古至今,不乏秘书人才,从南书房到部委办局,再到各地方政府,桐城人作秘书,作出成绩者不在少数。他们将绝世才学化入国策政务,他们的华彩文章也常常不能署上个人名字,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却是实实在在的,除却蝇蝇苟苟的个人名利,他们的人生价值完全能够得以体现。我并不因此觉得这是他们的不幸,所不幸者,是生不逢时,是才不能发。我为姚先生感到悲凉的也正在于此。

与姚康同时同代有同样遭际的还有一位桐城人,姓蒋名臣字一个。他也是崇祯末年被举荐的贤良人才,蒋先生本也不想入都,然而却不过举荐者的面子,勉强应对,他上书明志,文章正气,光华四射,一时名动京师,上达天听,引起了崇祯皇帝的重视。又多方上书议论国政,皆言之有物,献策有方,遂破格录用为户部主事。谁知好景不长,很快京师沦陷,他九死一生,狼狈而归。归来后,史可法也力邀其入幕参赞军机,然而他也是堪破世情,坚辞不就。最后出家为僧,飘然而去,留下一卷《无他技堂遗稿》存世。

太白剑,好名字!有仙风、有道骨,入世可斩魔,出世化作长庚星。吾乡两前辈,困顿两秀才,在我的仰望中,和众多先贤一样,闪烁在桐城历史的星空。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热门推荐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