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今古桐城知多少
纵横文都点春秋

[闲说桐城历史人物]方法:诛连十族方断事

方断事名方法(1368—1403),字伯通。明桐城人,官至四川都指挥使司断事。

方法事迹见于桐城史籍,非因官声,非因政绩,乃因其气节夺人,更因其慨然赴死的气节与历史上一桩著名的惨案有关。

方法明建文元年(1399)乡试中举,主考官乃是鼎鼎大名的方孝孺方学士,人称正学先生。

建文新政,“军事朝廷”变成了“秀才朝廷”。明太祖朱元璋马上得天下,铁腕治天下,经过洪武朝三十一年的励精图治,把个乱糟糟的世界整治得颇有些海晏河清了。这时的建文帝朱允炆上台,接下了爷爷的江山社稷,便决定以“仁”治国。“洪武”“建文”,一文一武,一张一弛。新政权重用了一大批文人才子,其中便包括方孝孺。

方孝孺是天下名儒,学行高远,人格高标,海内学子无不以出于其门而矜贵,被称为读书种子。建文登基,孝孺佐政。宽刑省狱、轻徭薄赋,种种诏书无不出自孝孺之手。然而好景不长,正当建文皇帝准备推行他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来一番改天换地之时。他那早已觊觎皇位的四叔,呆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战争打了三年,终于被燕王从北平打到了南京,夺得了皇位。

新皇登基,都姓朱,打来打去都是他们老朱自家事。于是,建文朝的许多文武官员便整装束带,跪在了永乐皇帝的面前。偏有那不怕死的,争的就是“气节”二字。方孝孺就是其中之一,他不肯降,本来应该就地正法,但永乐皇帝想起有人说过:“方孝孺不能杀,杀了他天下读书种子就绝了。”永乐皇帝也知道打江山靠武将,治国家还得靠文臣。所以他是想收服孝孺的,便没杀他,关到了监狱里,不断派人做他的思想工作,无奈这老头子一根筋,油盐不进。永乐还不死心,便请他起草即位诏书,那意思不是明摆着嘛:你为我起草即位诏,你就是我的心腹大臣了。也就和建文时的待遇一样的了。可这老头子就是倔,穿着孝服来见永乐帝。皇帝给他纸笔,他不草诏,却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大字。终于把皇帝惹毛了,要杀他。他却又哭又笑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永乐道:“想死,没那么容易,你自己不怕死就算了,难道不怕诛九族吗?”方孝孺慷慨道:“十族又何妨。”

他这一慷慨不要紧,真的就酿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诛连十族之祸。自古以来,人伦九族,何来十族?偏朱棣要与孝孺争高低,硬给他凑出个十族来。那第十族即是孝孺的门生子弟。

朱棣果然凶狠,将孝孺亲族门生尽数押赴刑场,每杀一人必先带至孝孺面前,问“服不服”。孝孺果然心硬,十族杀了873人,孝孺仍然没有低头。最后朱棣无法,凌迟了孝孺。一个是杀红了眼,一个是看红了眼。究竟因为什么,让他们如此的铁石心肠。永乐的光辉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儒林的惨淡经营中,又添了一桩惨淡事。

圈子绕大了,绕回来,还说方断事。

方法建文元年中举做官,当然是建文之臣。建文四年,永乐称帝,诛孝孺十族时,方法在四川做官,没有像其他在京的同门一样被押赴刑场陪斩。但在京官员都降了,在外的官员当然也要进表贺新帝,以示臣服,以示忠心。这方法偏不在贺表上签名。不签名便代表不认可新君,还以旧臣自居。永乐帝如何肯依?下令将那些不肯归附者统统逮到京城来问罪。

方法被押上舟船,顺江而下,他已经计划好了,从四川到南京,途中要经过安庆。他私下里对跟随他的家人说:到了安庆告诉我。

船行至望江县,家人说:“此已是安庆境内了。”方法脱下衣冠、剪下爪发,作绝命诗二首:“休嗟臣被捕,是报主恩时。不草归降表,聊吟绝命词。生当殉国难,死岂论官卑。千载波涛里,无惭正学师。”“闻到望江县,知为故国滨。衣冠拜邱陇,爪发寄家人。魂定依高帝,必将愧叛臣。相知应贺我,不用泪沾巾。”诗罢,自沉于江。

滔滔江水收留了不肯归降的灵魂。一个小小的断事,他这一死,也不过是在万里长江中溅起了一朵瞬间即逝的小小浪花。他何以要如此,无非是个“忠”字,是个“节”字。忠于建文,节于正学。不愧是孝孺门生,终于还是随了他去。

方法的衣冠被送回家乡,归葬故里。他的墓地就在桐城西北9公里处的龙眠山下,至今墓冢犹存。

此方法,即是方苞、方以智之高祖。方氏一族,自方法后,逐渐繁衍昌盛,终成明清之际海内无人能望其项背的名家大族。方苞后来旅居江宁,但他经常回乡祭祖,他曾在方法墓前写下这样的祭祀诗篇:“不拜称元诏,甘爰十族书。壮心同岳柱,寒骨委江鱼。天壤精英在,衣冠想像余。拜瞻常怵惕,忠孝检身疏。”“高皇肃人纪,义气忾寰瀛。作庙褒余阙,开关送子英。微臣知国耻,大节重科名。呜咽穷泉路,应随正学行。”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热门推荐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