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以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抓手,着力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多元协调,共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治引领凝聚治理合力
桐城市探索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建立健全完善四级党组织体系,通过结对共建、民主协商等多种形式,打造出“六尺巷调解法”等一批家喻户晓的社区治理品牌模式。积极创新社区统建模式,深化驻区单位进社区、在职党员进社区,全市92家结对共建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台账,实行在职党员社区服务情况纪实制度。2020年4560名在职党员充分发挥参与社区发展、服务社区居民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志愿服务次数565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566件;全市成立流动党支部10个,在册党员88名,充分发挥“双为”(为家乡发展当先锋、为他乡繁荣做贡献)和“双向带动”作用。
强化自治增强治理动力
桐城市积极推广 “村民说事”制度,邀请村“五老”成员担任说事会成员,通过听村民说难事,帮村民办实事,发动村民“敞开说”“共同议”,保证“村民说事”科学有效。对在外务工人员,开通说事电话专线,建立说事QQ、说事微信群等“热线通道”,全方位完善村民“说事”渠道。桐城市还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推选出有能力、有威望、受人尊重的“五老”同志担任会长,有效破除农村中婚丧以及人情往来中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
桐城市还出台社区协商工作办法,积极开展省级城乡社区协商试点工作,龙眠街道城郊社区、文昌街道翻身社区入选全省第三批城乡社区协商试点单位。
强化法治坚定治理定力
桐城市完善12348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持续推进公安警民联调机制,法院一站式诉讼中心建设,为群众提供便捷法律服务。深化基层法制宣传,举办“法律明白人”培训班,开展农村普法“三下乡”、“江淮普法行”工作,为厚植“法治”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农村滥伐林木、偷挖映山红等野生植物以及非法采砂、采石、取土等违法犯罪行为明显减少。桐城市健全调解渠道,全市15个镇(街道)和223个村(居)全部设立调委会,充分发挥“人头熟”的优势,积极开展基层矛盾纠纷的调处,2020年,我市各类矛盾纠纷累计5520余起,调处成功5410起,调处成功率高达98.5%。
强化德治提升治理魅力
桐城市着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各类创建活动。全市10万余名志愿者、4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依托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开展移风易俗、我们的节日、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爱国卫生等主题实践活动,形成了“关爱女孩”“情系爱心”“六尺巷调解法”“爱心超市”等一批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发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挖掘培育典型人物、乡贤先进事迹,营造崇德向善氛围。2020年,全市1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共评选出“安徽好人”3人、“安庆好人”33人、安庆战“疫”好人75人、“防汛抗洪好人”5人、“桐城好人”112人、“桐城市十佳志愿者”10人、“桐城市十佳志愿服务组织”10个。
强化智治激发治理活力
桐城市全面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以“雪亮工程”建设为契机整合公安、民政、人社、残联等20个部门信息数据,接入公安、城管视频监控点1309个,实现横向与公安视频资源互联共享,纵向与镇(街道)综治中心上下联通,新建4500多路视频监控点,实现乡村主要路口、人员密集场所、背街小巷等重点部位全覆盖。建设文都e家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在龙眠、文昌2个街道15个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基础上,将扁平化管理、网格化服务模式推广到全市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及村(社区),实现“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目前,桐城市还按照“一中心五平台” (综合指挥中心,综合治理平台、执法监管平台、政务服务平台、综合监督平台、文都e家指挥平台)的总体思路,与电科云公司联合实施“数字桐城、智慧文都”项目,致力打造智慧县域的样板。(潘月琴 金小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