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兴,则农村兴、农民安。“十三五”是桐城水利事业快马扬鞭、高歌猛进的五年,绘就“生产、生活、生态”一体、造福人民的精彩“水文章”。
兴利除害保安澜
10月29日,笔者在龙眠河龙河段、花园段防洪工程建设现场看到,施工人员正在忙碌着,按照既定计划组织实施。据该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两段河流的治理是桐城水利事业收官“十三五”、开启“十四五”的节点工程。
大投入带来大变化。五年来,桐城水利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仅对境内中小河流的薄弱环节、病险水库等实施治理一项,累计投资达2.7亿元。治理9段中小河流总长度达30公里,治理后的中小河流防洪标准由10、20年提升到50年一遇的标准;投资5000万元,完成1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至此,该市65座中小型水库已经全部完成除险加固任务,保安澜能力再上台阶。
水毁工程快速重建。2016年汛期水利水毁工程多,该市投资8000万元,启动水毁灾后重建工作。在金神镇境内的龙眠河故道上,因水毁被拆除重建的钟湾闸、包墩闸岿然屹立在龙眠河故道上。住在包墩闸附近的黄奶奶说:“我在这里住了80多年,这大闸不知倒了多少回。这回修的可牢靠了。”钟湾闸、包墩闸都是中型水闸,维系着该市四个万亩圩之一的包兴联圩的旱涝保收,随着这两座闸口的重建,包兴联圩的防洪标准大幅提升。
河湖共治美生态
在实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水”文章篇幅大,建管护并重,才能保证河湖造福人民。
“河长制”上马,推动“水”治理走实。2017年3月,桐城建立市、镇、村三级河长制工作体系,共编制市级河湖名录20个,设立了20个市级河长。在“河湖清洁”行动中,共清除堤防管理范围内违法耕种面积约6万平方米,清除长江干流桐城段20余亩滩涂湿地种植;拆除柏年河跨河废桥4座、挂车河滩地违法建筑3处,完成鲟鱼嘴砂厂清理整治复绿;全市11处入河排污口得到治理,关闭禁养区内养殖场39家,关停排污企业32家;取缔河湖水面围拦网养殖27处11.39万亩,建成生态水库26座、生态塘坝6300处。
河长制的建立不仅找到了水环境治理的一把“金钥匙”,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振兴。去年以来,该市又开展“河湖五清四乱”专项行动,推动幸福河湖创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清四乱”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市清除河湖垃圾5736吨,清理乱堆乱放493处,清除乱搭乱建102处,清除违章种植面积26632平方米,搬迁大沙河堤顶民房77户,水域日常清理保洁实现专业化、常态化。
从“河湖清洁”到“五清四乱”,水治理的内涵更加丰富,治理层次由“治标”向“治本”迈进;从单纯实施“河长制”到实施“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制,依法治水体系逐步完善。
“一体供水”惠民生
五年来,桐城持续加大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69处,其中千吨万人供水工程18处,城市管网延伸工程2处,千人供水工程4处,千人以下供水工程145处,有水处理净化消毒设施的自来水厂(公司)20座,共解决了49.83万农村居民和3.79万农村中小学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总投资超1.93亿元。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十三五”期间,该市农村饮水安全精准扶贫工程和巩固提升工程共解决61568人(其中贫困人口13200人)饮水安全问题,累计总投资4468.42万元。预计到2020年底,该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3%、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3%,水质达标率为98%以上,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今年,桐城优化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实施方案,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进程加速推进,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网、同价、同服务”指日可待,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