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今古桐城知多少
纵横文都点春秋

安徽省桐城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把我国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时期是桐城中学在新起点上开启新征程、新格局中创造新业绩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科学谋划和推动我校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高质量发展,在认真酝酿、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特制定安徽省桐城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学校发展现状

我校创建于1902年,校园占地面积180000m2,建筑面积近110000 m2,现有5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0余人,在职教职工 220余人。学校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教学设施齐全,师资队伍优良,教育管理完善,是一所全日制省级(重点)示范高中。

119年来,学校秉承“勉成国器”的校训,弘扬“勇当大任,志在争先”的桐中精神,始终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精心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他们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领航先行,以卓越的才智贡献国家社会。学校屡创教育佳绩,荣获国家、省、市众多荣誉表彰,被誉为“中华百年名校”,数十所重点高校授牌为优质生源基地,社会影响广大。历经百余年的积淀和发展,学校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教育传统,卓越的教育品牌,已成为安庆高中教育排头兵。

在桐城市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站位高远,砥砺前行,持续开展校园建设,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品位,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校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对未来人才培养条件的应对还不够充分,表现为:教育现代化的设施不够完善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艺术的提高有待加强,优秀教师的培养和职业成长的空间尚需提升。全体教职员工须在思想观念、能力水平、担当精神上完全适应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要求,以奋斗求进步,以创新促发展,全面提升校际竞争力。

二、总体发展目标

(一)以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方式,兼顾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在学校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学校工作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创造学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优良环境,把学校建设成充分适应现代教育标准和人才发展要求的先进教育基地,使之成为省内领军、国内知名、具有新时代品质的优质示范高中。

(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开展德育工作,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着力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卓越性人才。统筹学校发展的各方面因素,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办学水平,树立顺应新时代新要求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以开阔的视野、先进的理念、奋斗的精神,打造教育教学新境界。

(三)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创造新经验。以教育教学队伍的建设为基点,优化、提升、完善教师队伍的成长道路和发展空间,潜心打造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以名师带动名校的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大力开展教育科研,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育艺术创造优质课程、精品课堂,探索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四)根据现代教育要求,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全面优化教育环境。以高起点高标准改进、完善现代化教育设施,优化校园布局,美化校园,营造宜学宜教的育人环境;拓宽开放视野,扩大交流渠道,丰富教育资源,延伸发展空间,以大教育的观念创造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教育风尚;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领导艺术,转变服务方式,带领和团结全体师生员工,以饱满昂扬的精神共创学校新的辉煌。

三、主要目标任务和发展举措

(一)推进党建工作,健全治理体系

1.深入推进党建工作,坚持党建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加强新时代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持续增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为新阶段美好桐中的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2.充分发挥校党委的领导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智慧团建工作,深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的站位意识和理想信念,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3.统筹学校发展全局,健全治理体系,依照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落实管理责任,强化服务意识,促进管理方式变革和能力的提高,推进治理成效。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党委会议事规则和民主监督机制,充分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专项考评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制度,积极发挥各处室、组、馆、年级部等职能部门作用,有效发挥工会和群团组织的作用,推进民主管理、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争创依法治校示范校。

4.完善激励机制,有效发挥学校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和教职工职称评聘晋级、工作考核、绩效奖励、进修深造、先进模范评选等制度的作用,适时修订考核、推选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二)坚持立德为先,建设文明校园

5.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落实《桐城中学教师行为规范》,健全教育、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机制,探索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师德评价标准,开展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师德教育活动和“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最美教师”等评选活动,促进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风尚的巩固和提高。

6.加强德育科学研究,提升德育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强化德育效应。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把握现代化人才教育的标准,立足学校工作实际,以高站位、高标准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内涵、新模式,积极立项、申报德育研究课题,编写德育校本教材和班级管理经验汇编,组织学习培训,促进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

7.推进德育工作体系的完善,发挥党团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品德高尚、经验丰富、能力优秀的德育工作队伍,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形成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舆论导向和保障作用。修订、完善《桐城中学学生管理办法》《桐城中学班级日常管理考核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更加积极、有效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强化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8.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丰富德育内涵,拓展德育空间,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和组织班团活动,丰富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形式和载体,深入开展“青年大学习”,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有效利用“道德讲堂”、主题班会、志愿服务以及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整合德育资源,挖掘学校历史文化素材,加强校园主题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营建文明校园。 

9.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扩充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作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强教育科研,创造特色经验

10.重视新课程和新高考情境下教育科研的引导作用,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和学校课题研究中心组,负责科研布局和课题研究的指导、监督、评价,完善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三级教育科研管理网络,规范引导科研工作的进行,建立由教授专家引领、名优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科研队伍,促进科研工作科学化、专业化。增强教师全员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促进教师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11.注重科研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以理念为导向,问题为基点,实践为核心,发展为目标,体现服务一线教育教学的科研目标。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品质课堂建设研究”为重点,加强学科教学对策研究和课程建构、新课堂文化的研究,组织专题攻关,推进研究体系,注重落实推广,努力建设学校教育科研的精品,形成特色经验,创造全省教育科研基地品牌。

(四)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核心素养

12.建构适合新课程、新高考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框架,开展分层、分类、综合、特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未来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学校成立课程研发中心,以国家必修课程为基础,统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分学科和跨学科课程群,开发学校特色课程,满足不同天赋、不同特长、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性、发展性学习需要。

13.加强课程选修指导和管理,通过专业分类指导、名师讲堂、职业考察等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学会生涯规划。落实《桐城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完善选课制度,编印新课程背景下的《桐城中学课程手册》《桐城中学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探索实施选课走班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组织形式,落实分层、分类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多元选择、自主发展的要求。

14.推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建设新的课堂文化,实现从学科取向到素养取向的课堂形态深度变革。各学科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品质课堂,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构建自主性、发展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变革。推进智慧教育,加强空中课堂与常规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借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大面积成才。

15.坚持“五育”并举,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拓宽学生多元成才渠道。充分开展科学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落实相关课程的开发、执行和管理,拓展学生素质成长空间。加强奥赛培训工作,逐步实现奥赛教练专职化,探索适合我校特色的奥赛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建设“双师课堂”,建立奥赛资源库,整合与研究奥赛资源。

(五)打造名师队伍,提高教育品位

16.着力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保障学校教育教学高品位运行,高质量发展。加强高学历、研究型人才和卓越人才的引进,积极储备人才资源,建立科学有序的人才引进、发展、更新机制,保持学校教师资源的高品质。努力造就更多的“名特优”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教坛新星、教学能手,形成名师引领、骨干为主、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成长体。 

17.持续实施教师专业成长工程,完善教师校本培训措施,增强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力。在“3510”工程、“青蓝”工程、优质课工程等基础上,进一步谋划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完善教师自主发展与组织支持相结合的成长机制。优化改进继续教育工作,对新进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进修培训、特色岗位专门培训,全员校本培训,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拓展教师培养渠道,采取专家学者讲学、名师解剖课堂、轮岗交流、脱产进修等方式,拓宽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18.改革教师评价体制,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努力建立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追求内涵性发展,全面提高教育品位。 

(六)谋划新型基建,建设智慧校园

19.根据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要求,谋划新型基建,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校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引进数字管理技术,建立校园信息系统和智慧校园管理平台,为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提供便利优越的条件。开展校园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管理设施的智能化改造,积极改进管理措施,实现从教育教学,到管理,到服务的全面智能化,营建智慧学习、智慧生活的环境。

20.改善校园布局,增加功能性设施,加速教育装备更新,为教育教学发展提供可靠的功能保障。兼顾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功能布局的合理,改造或新建体育馆、科技文化展览馆、学生社团活动中心、教师研习中心,以及录播室、数字化教室等,适应多方面教育功能的开展。高品位配置现代化教育所需要的核心装备以及器具、材料等物质资源和技术条件,努力保障特色化课程教学的装备需求。

(七)丰富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21.重视校园文化塑造,创设多元化文化氛围,营造有益于发展的育人环境。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文化教育活动,在科技节、文化节、体育节、读书报告会、国旗下演讲、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礼、军训等传统经验基础上,适应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社团发展,发挥校报校刊、记者站、广播站、文学社、航天社、音乐社等社团作用,拓展育人空间,优化教育生态。创建省级标准档案室,为学校保存珍贵资料提供有力保障。

22.激活校园自身文化元素,加强校园主题文化建设,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格。充分挖掘二野渡江指挥部旧址、左公祠、惜抱轩银杏树、“毋忘国耻”大石碑、五洲地图碑、半山阁、后乐亭、石柱刻等文化遗存以及大量文化记载的内涵,讲好校园故事,彰显学校文化精神。整修校园风貌,保护历史建筑,恢复桐溪塥,建立院士园、校史馆、校友功德碑,积极争创省级文明单位和全国文明校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八)落实人文关怀,创造和谐校园 

23.引领师生员工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建议、建设服务中来,做到共情共志,树立主人翁意识。对接乡村振兴工作,用文化优势、创新优势和人才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校园法治、安全、卫生、健康和生命教育,创建法治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完善校园服务体系,创新服务管理手段,探索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模式,开源节流,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24.加强对师生员工人文关怀,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情感需求,切实解决普遍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维护权利,保障合法权益。做好女职工工作,发挥女职工半边天作用。做好困难师生资助和教职工健康体检工作,努力改善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增进教职工福利,增强职业幸福感获得感。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文体比赛、技能比赛、志愿服务、尊师敬老、青年联谊、节日庆典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员工的热情动力,使学校成为每位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

(九)融合社会力量,开拓发展空间

25.加强校际交流,借鉴先进办学经验,努力拓展与省内外优秀学校的协作深度,探讨联合办教、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发展方式。密切与重点高校和权威教育科研机构的联系,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教育发展空间。完善中澳合作办学制度,继续发展国际化办学之路,开辟学生出国求学的新通途。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积极向其他兄弟学校发挥辐射影响作用,探索集团化发展方向,担当教育示范的社会责任。

26.精心举办120周年校庆活动,以此为契机,积极扩大学校影响力,整合学校发展资源,凝聚众志,融合政府、师生、校友、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引资引智,借力发展,强化学校发展动能,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