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张息畊(元宰)①与家大人壬戌同年。同登馆选。家大人于壬戌秋奉讳归里。故同年中虽觌面多不相知。迨乙丑。入京散馆。始渐款洽。而于息畊尤契厚。若素交。尝问息畊:君家韦平济美。至今尚簪蔽相承。其先必有莫大之隐德。
息畊曰:余家有竹立城。君闻之乎。余家先代某翁。文端公之祖也尝于雪夜见盗隐屋脊间。悯其冻。以梯掖之下。视之则邻也。携入书斋。挈壶飨以食之。并赠数金。遣之去。初不令家人知也。邻感翁甚。常思所以报。后夫妇以力耕置田五六亩。一日往田间。见富家子与葬师诣一所。相度良久曰:佳哉。此卿相城也。问有何验。葬师曰:试插竹其间。竹越宿则萌矣。邻闻之。归述于妻。妻曰:向者急于图报张翁。今其可矣。邻问其故。妻曰如是如是。不亦可乎。邻诺之。旦赴其地。竹果萌。乃去之。易以枯枝。顷葬师复来。讶其言之不应也。爽然去。邻以计买之。而归之翁。翁曰:不可。贪天必厚祸。邻曰:非公盛德不足当此。敦请不已。乃受之。而偿其直。后人遂呼此穴为竹立城云。家大人曰:堪舆之说不可不信。
君亦闻吾乡安溪李文贞公②之事乎。文贞公之父某翁。为某翰林佃户。翰林延葬师卜地。得一穴曰:此必出三公也。筑将半。有某葬师阻之。不果筑。前葬师恚甚。时巳薄暮。立辞去。本与李翁素识。遂借宿其家。具以谗告。李敬奉之。乃问:君父母归土乎。李辞以未。曰:然则盍求某翰林弃地而葬之乎。我为君乞之。明日。状呈某翰林。某翰林正欲征验其地。许之。葬师喜。为诹日卜葬。事毕。将行。告李曰:三年后。我必来覆视也。后李耕倍获。家业渐裕。某翰林异之。召后葬师问故。对曰:祸本未成。如于墓旁环以河。祸将立至。某翰林即凿河以试其言。河成而文贞公生矣。一日。前葬师至。李以凿河告曰:福萃于兹矣。忽闻内室呱声。曰:君得大夫子乎。请出视之。方额直准。葬师曰:此一座台星③也。恐彼葬师知之。当远徙。毋速祸。乃合族迁居。某翰林知之。命他佃护其墓。文贞公年十二随父归省墓。德某翰林。往谢之。翰林惊曰:何来此儿。是他日公辅器也。遂留于家。延明师训之。此亦安溪相公家发祥之故事也。息耕为之嗟叹。
时座中有江右同年某友。以葬事与族邻争控不巳。闻两人纵谈。乃慨然曰:吾乡谚云“福地福人来。何争之有”。余本拟散馆后急乞假回家了此事。今不复尔矣。众叩之。亦莫详其原委云。


①字锡赓,号息畊,嘉庆七年壬成科进士,大学士张英玄孙。
②李光地。
③《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因以喻指宰辅。
《劝戒录》是清代梁恭辰所著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专门记载作者耳闻目睹的轶事,内容涉及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的事迹。记录了许多有关世道人心的故事,旨在通过这些故事来教育和警示人们。使人知所趋避,善者取而法之,恶者取而戒之,改过向善之心油然而生。且语言典雅隽永,趣味盎然,引人入胜,极为精彩,诚为不可多得的善世奇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