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方”是桐城世家大族之一。梁实秋曾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历久不衰。桐城方氏在元时即为显族,曾繁衍了桂林方、会宫方、鲁谼方三支方姓。桂林方氏最先迁桐,起家显达者最早且久。
一、“桂林方”称谓的由来考
说法一:家谱《方懋列传》说:自勉(方懋字自勉)五子,有“五龙”之目。已而仲氏佑成进士,季氏瓘举于乡,自勉五十一而卒。至成化元年,即公元1465年。以佑贵,敕赠四川道监察御史,都谏王瑞题其门曰:“桂林”,族乃大。意取“登科折桂如林”之义。王瑞,字良璧,望江人。成化五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此后,“桂林”便成了桐枞方氏的族徽,沿用至今。
说法二;六世祖自勉公之第三子讳佑为御史时,因弹劾严嵩父子谛为典史。厥后,起用累官广西桂林太守后,桂林方的桂林二字指方佑的桂林府职衔。
对于以上两种说法,前者“登科折桂如林”与当时情境不符,1465年前方姓中进者屈指可数,只能说是一种愿景。第二种说法更不靠谱,方佑1457年 进士,1465年任广西监察御史,虽然工作地点是桂林,但将桂林府与方佑相联系是没有道理的。何况方佑弹劾严嵩父子的说法一直找不到佐证。
著名学者方学渐是桂林方氏中一房十一世祖,他在家族建祠时,称“以御史起家,遂为大夫。为能绳其祖武,而光前人之志事,故于宗祠族谱之上冠以桂林焉。”这种说法,综合了方氏族人从此人才辈出、文风昌盛和方家以方佑中进士、任御史为荣耀这两种因素,是比较客观的。
此外,王瑞题“桂林”二字的初衷究竟是什么?也不排除桂林二字是指另一个地名的可能性。江苏溧阳有座桂林山,也号称是方氏发源地之一。那时候桐城方家确实不知道他们从池口迁桐城前来自何处。虽有从广信到鄱阳再到池口的传说,但既没有具体地址也没有留下任何人名可以查对。也许在他们先人的口中,也有桂林方的传说。
二、方佑在京城、广西、攸县的作为
《江南通史》卷146载:“方佑字建辅,桐城人。天顺丁丑进士,擢监察御史,风裁凝峻。初按河间,锦衣官校素怙宠为奸,闻佑风皆惴惴听命。有盗杀县簿,捕弗获。设计袭诛之。移按苏浙盐政,再按广西。有平苗贼功,后忤中使廷杖,谪知攸县,补桂林知府。”
《桐城桂林方氏宗谱》(1880年版)载:“讳佑懋第三子,字迁辅号省庵行三。由县学生中正统丁卯应天乡试第三十八名。天顺丁丑中会试二百三十一名三甲进士,授四川道御史,谪攸县知县,升桂林知府致仕。”
《桐城耆旧传》有更详细的记载。直接称方佑为方桂林。方佑在攸县当知县时,“常禄不足给,兄廷献每发家财佐之,考绩第一。吏部长官劳之曰:‘君治民劳苦,行召君矣。’以衔者众,复命之攸。巡抚吴公琛榜所行,下诸县为式,台使交荐,而衔者不悦。乃推桂林守,以桂林旧按地,抑之也。临桂县常赋外月征钱九万供上官,公自罢之。居八月,致政归。结室万松间,闾里视为仪表。”。
明成化二年十二月《皇帝实录卷》记道“时有罪人当刑,有旨不必复奏,佑复以请,上以其忤杖之仍调于外”。
以上的记载,清楚而鲜明地勾勒出一代廉吏方佑的形象。
方佑从小笃志于学,刻苦钻研理学经典,文章很才有气,品学兼优,科举考试一路顺风,很年轻就乡试中举。天顺元年(1457)参加会试,进士及第,官拜监察御史。
方佑为官清正,刚直不阿。监察御史是不掌握人、财、物等政治资源,分道负责建言及弹劾的言官。方佑将监察御史职位做得有模有样,受到了朝廷的好评和尊重。朝中每议重大事情,监察部台官都亲自征询方佑的意见。巡盐两浙,那些富得流油的大盐商和盐运使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纷纷与他套近乎,设宴请他。他要么不吃请,要么去了也不承诺请托事项,秉持廉洁操守,决不瀣沆一气,同时改革积弊。皇帝知道了,颁诏书褒奖他,但是不知不觉中得罪不少官员。巡按广西,适逢一些别有用心的苗酋,纠合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企图围攻桂林城。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方佑指挥若定,表现了杰出的领导才干。一面稳定群众情绪,告示安民:“大军朝夕即至,吏民妄动者斩!”一面组织城内年轻人,穿上军服,扛起武器,出南门,入东门,循环四次,以为疑兵之计。苗人错愕,遁去。他上书汇报维护稳定的经验,又罢免贪官污吏,没收不法财产,用之兴修贡院。方佑名声大振,官员不敢胡作非为,封国在桂林的靖江王也给下属打招呼:“谨避方御史!”
明成化年间,方佑进京述职,恰遇给囚犯定刑一事,有边民被敌国掠走,后又寻机逃回,按明律要比照战俘,这样就要判处死刑。皇帝让方佑与指定的宦官监斩。方佑检察其犯罪事实,提出罪不当诛,建议停止执行,并火速上报朝廷。宦官不同意,很生气,当场发生激烈的争论。后宦官向上汇报了这件事。接到报告的值日朝臣正是方佑曾经得罪过的人,他以皇帝的名义,下令卫士在朝廷上揪住方佑,打了三十大板,谪广西攸县为令。
方佑任地方官后,励精图治,政绩卓著。那时攸县很穷,民风凶悍,有土匪啸聚山林,不时出动抢劫,社会治安不好。方佑到任后,召集耆旧父老,宣传国朝法律,宣示皇帝恩德。又设计捉住土匪头目石长子,斩首示众,还将青壮年编成民兵队伍,联防自保,匪至则相互救应。不久,土匪散伙,县境秩序转好。攸县百姓税负很重,官吏狼狈为奸,搜刮地皮,民不聊生。方佑整肃吏治,改革税收办法,变强征暴敛为限期自输。结果,拖欠多年的税款,旬月完成。闲暇时,方佑又兴办学宫,请来先生,推行教化,振兴教育。因为办的事多,县财政供给不足,方佑不得不自掏腰包,用工资填补欠缺。大哥方琳也常常从老家寄钱帮助他。方佑勤政、廉政,政绩考核得第一。吏部官员嘉勉说:“你辛苦了!下次应该动一动了。”但是,黑暗的封建社会,忠臣不如奸臣,奸臣不如弄臣。政绩第一,对于正直的上司来说,擢升顺理成章,对于贪腐的上司而言,不烧香进贡事就升不上。方佑直行其道,没有钱财“跑部钱进”,组织部官员不高兴,职位也就一直没动,仍在攸县悠哉。巡抚广西的大臣吴琛实在看不下去了,将方佑的政绩写在榜上,号召各县官要以他为楷模。御史们也交相荐举。组织部还是不高兴,勉强提他当了桂林知府,这是明显的抑制。桂林府属下临桂县有个潜规则:在规定的纳税额度之外,每月再征九万钱输上司“小金库”供挥霍。这于法无据,方佑毫不犹豫地废除了这个规定,减轻了老百姓负担。方佑干了八个月知府,便告老还乡,在桐城松山建了数间房屋以颐养天年。父老乡亲们将他当成学习的榜样。
从记载来看,方佑1465年当广西巡按,1466年12月回京时,因故得罪宦官和皇上,遭到廷杖后贬到攸县当知县,在任上虽很有作为,但因从不上贡、拉关系,总得不到重用。有些奇怪的是,对于他当知府各种记述有差异。从级别上说,知县才七品官,无论是“升”、“补”或者“推”桂林知府,都该是破格晋升了,因为知府一般是四品官。为什么说是“抑之”呢?方佑好不容易当上了知府,为什么只当了八个月就挂冠回家?如果想归隐松林间,非得当了知府以后?他的为官时间也不算短,应当早看透官场了,这种行为很难理解。
2018年4月13日上午去安徽省图书馆首次读到《桐城耆旧传》,因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