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今古桐城知多少
纵横文都点春秋

桐城科举

进士,原意为贡举人才,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时置进士科,作为科举的科目之一。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及第者称“进士”,一旦及第,其喜出望外的欢畅心情难以言表。唐贞元十二年(796),年已五旬的孟郊经多年拼搏,终于金榜题名,遂写下《登科后》诗一首:“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后历代相沿,均以进士作为入仕资格的首选。明、清之制,贡士经殿试录取者谓之“进士”,有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等名称,以与殿试一、二、三甲相对应。在科举制度实施后的1300年间,共产生10万余进士,其中明代90科、清代112科,共取进士5.1万余人。进士是通过科举考试取中的最高级人才,也是封建官僚队伍中的精英。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区产生进士数量的多少,代表了该地区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桐城以一县之地,在明清进士、巍科人物(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三名、二甲第一名、和会试第一名)与人才榜上,即使与北京、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相比,也并不逊色多少,由此可见桐城明清科举之发达。

由于资料来源与判断标准不一,对于明清时期桐城文进士的总数,统计结果差距较大。马其昶在《桐城耆旧传》中作过统计:“吾邑科目,昉唐曹梦征及宋李伯时兄弟,至明而大盛。自永乐甲申刘莹第进士,迄崇祯癸未,凡八十人。入我朝,太常首以一甲二名及第。至今二百六十年,又一百五十三人。其举于乡者,明一百六十五人,我朝六百二十八人。”也就是说,明清两代,桐城共有举人793人,进士233人。其中明代自永乐二年甲申科(1404)到崇祯十六年癸未科(1903)共中进士80人,清代从顺治四年丁亥科(1647)到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1903)共中进士153人。马其昶所依据的资料来自地方志书,其可信度当然很高。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把标准放得更宽一些,得到的数字就要更多一些。比如我们可以把本为桐城籍而寄籍外地的进士,明崇祯十五年壬午制科(1642)赐特同出身而不分一、二、三甲的进士以及南明桂王时廷试特授的进士都纳入统计,则明清时期桐城文进士总数为244人,其中明代89人,清代155人。而据有关资料记载,桐城唐至元代共有进士10人,分别是唐代曹松,宋代李公麟、李公寅、李公权、张汉卿、阮晋卿、朱翌,元代刘让、刘详、徐良佐。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