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今古桐城知多少
纵横文都点春秋

百亿项目接连涌入,桐城赢在哪?

10.jpg

桐城市区。资料图

站在2023年的深冬回望2021:

彼时,安庆县域经济“领头羊”桐城,几千家制造业中小企业“铺天盖地”,艰难地支撑“重返全省十强”的缓慢步伐。

慢进是退!桐城,没有退路,唯有破局。

也是在这一年,安庆提出“内搭平台、外联老乡”发展路径。文都桐城思之悟之、践之行之,再出发。

两年多来,借助老乡之力,桐城3个百亿级工业大项目应声落地,以“顶天立地”之势强力带动新兴产业崛起、产业版图重塑。

两年多来,借助老乡之智,桐城力促小企业“大创新”,高新技术企业数“翻番”,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同比增长56%,上榜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县(市)。

两年多来,对标沪苏浙,桐城创新打法、战法,以“节点工作法”“妈妈式服务”刷新项目建设新速度,赢得营商环境“好口碑”,推动产业向新、发展向好。

新路径、新打法、新状态、新格局……桐城,借风势,乘风起,从“新”出发,破局在望。

新格局:“外联老乡”与 “接二连三”的百亿项目

11.jpg

图为中环新能源20GW高效电池生产制造项目建设现场。   路欣  摄

“明年4月,这将成为桐城乃至安庆单体面积最大的厂房。”寒冬里,桐城市委书记章周中满脸笑容向记者介绍。

在他身后,是投资100亿元的中环新能源20GW高效电池生产制造项目建设现场。至此,桐城已成功招引3个百亿级工业大项目。

2021年,国轩高科动力电池牵手桐城并于第二年追加投资;

2022年,中建材太阳能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落地文都;

2023年,中环新能源落子桐城。

一个县级市,百亿项目“接二连三”,在全市乃至全省都鲜有。桐城是怎么做到的?

章周中说:“秘诀在于‘内搭平台、外联老乡’。” 

桐城自古人才辈出,从这个75万人口县级市走出去的博士有5000余名、院士20多位,数量在安徽排第一,在全国县市中也位居前列。

2021年底,安庆市委、市政府提出“内搭平台、外联老乡”发展路径。桐城如获至宝,统筹一切资源、动员一切力量、穷尽一切办法,深挖在外人才资源,以求发展破局之策。

乡情召唤下,一只只“金凤凰”飞回桐城。李缜回乡投资桐城国轩项目,彭寿回乡投资中建材项目。“中环项目,也是老乡牵线搭桥的。”章周中说。近三年来,乡友回桐投资项目23个,总投资达494亿元。

章周中说:“秘诀还在于项目招引中的钉钉子精神。”

曾几何时,因为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桐城经济一路后退。

破局,关键在立新。桐城主政者深知这一点。

12.jpg

图为桐城市一锂电池盖板生产车间忙生产。     储永志  摄

桐城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新能源、医工医药“两新一医”产业定为主导产业,成立产业专班,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开展精准链上招引,在“新赛道”上求突破。

认准了就干!“只要有一点点希望,就紧盯不放。”章周中说,很多项目谈了十次八次,时间跨度好几个月。

路子对了,项目也来了。

去年,桐城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2个,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4个;今年1-10月,桐城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2个,其中工业项目41个,10亿元以上项目6个。

项目来,格局新。

三个百亿元大项目哐当巨响,一批“两新一医”项目落地,成为桐城8000家制造业企业中的“巨无霸”和“生力军”,推动着桐城产业这艘大船转变航向,也改变了桐城几十年未大变的产业版图。

“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加速集聚,桐城的产业形态、产业格局正在加速改变。”章周中说。

向“新”力:“博士奔桐”与小企业的“大创新”

13.jpg

图为桐城国轩车间内,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     路欣 吴子航  摄

桐城,强在民营经济,弱在企业创新。

数据显示,桐城制造业企业共80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只有459家,占比5.7%。

起步早、规模小、创新力不强、发展速度慢……这是长期打在桐城工业企业身上的“标签”。很多企业发展了几十年,但因为缺乏研发创新,“企业还是当年的企业,但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桐城化“铺天盖地”为强大竞争力的不二之选。

为破企业创新难题,2022年,桐城设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企业服务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就是突出一个理念,科技创新为企业服务。”桐城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胡芳芳说。

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成立后,桐城先后创新实施了两大行动。

一个,是企业创新“翻番”计划。

由于缺乏创新意识,经过多年发展,到2021年,桐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数仅63家。“下笨功夫,地毯式梳理符合条件的企业,一企一策培育,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两年翻一番。”胡芳芳说。

截至目前,桐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已达132家,实现“两年翻一番”目标。2024年,又有60家企业被列入培育计划。

此外,2023年度,桐城新增15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1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入库备案228家,同比增长56%,数量居安庆市首位。

今年,全国79个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县(市)名单公布,桐城位列其中。

另一个,是博士服务团“奔桐”行动。

经过梳理,全国目前高校院所博士中,有4000余人来自桐城。“博士们很愿意为家乡出力,企业也有技术需求。” 为此,桐城启动博士服务团“奔桐”行动。

目前,国防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学院共10位桐城籍博士成功签约企业“科技副总”。

14.jpg

图为桐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路欣  吴子航 摄

“不到一年时间,部分企业与博士的共同研发成果,就将实现产业化。”胡芳芳说。5年内,面向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桐城计划聘请100名桐城籍博士到企业挂职“科技副总”。

促企业创新,桐城的政产学研合作也“动真格”,真金白银地投入。比如,政府拿出530万元,支持合肥工业大学与企业共建产业研发中心。“两年时间,已经有7个项目实现了技术攻关到产业化。”胡芳芳说。

通过不断深化的政产学研合作,桐城企业发展向“新”力不断聚合。

走进桐城金亿新材料,会发现企业办公楼上还挂着一块牌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而这家企业的年产值刚破亿元。“政府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这些小企业也能有‘大创新’。” 金亿新材料副总经理张江良告诉记者,通过“政产学研”合作,企业与中科院、合工大等高校院所对接合作,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

每年,桐城金亿新材料研发投入占比超5%,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技术处在行业前沿。也正是因为不断地创新,金亿年产值迅速从千万元跃升至亿元。“今年,我们增速预计达到18%。” 张江良说。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小企业也能“大创新”!在桐城,像金亿新材料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未来还将有更多。

新状态:“事不过夜”与刷新再刷新的“桐城速度”

15.jpg

图为桐城市一锂电池盖板生产车间忙生产。     储永志  摄

从洽谈到签约,一个月。

从签约到开工,一个月。

中环(桐城)项目两个“一个月”背后,是服务、是速度、是口碑,也再一次印证了企业口中“不后悔的选择”。

此前,桐城国轩一期项目“飞一般的速度”,“小事不过夜、大事不过周”的顶格服务,坚定了李缜追加投资的信心,也让他多了一份宣传推介家乡的“底气”。

在李缜的牵线下,中环新能源很快决定将百亿项目落户桐城。“签约后一个月就完成了报批报建手续,‘桐城速度’太快了。”中环(桐城)项目负责人汤忠和说。

不断刷新的“桐城速度”,背后是不断优化的“桐城服务”。

“我们建立‘四个一’工作机制,一日一沟通、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现场、一切围绕项目干。”章周中说,同时,通过组建一个服务专班、制定一个服务清单、建立一个保障闭环的“三个一”服务模式,实现需求第一时间了解、服务第一时间介入、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依托重大项目智能管理平台,桐城还创新实施“节点工作法”,将项目建设全过程细化分解为多个节点,将节点赋分纳入年度重点项目推进考核重要指标,统筹调配资源,推进重大项目开工、竣工、投产,做到项目建设到哪、服务就跟到哪。

16.jpg

图为桐城国轩生产车间。      路欣 吴子航  摄

在服务项目建设过程中,桐城要求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小事不过夜、大事不过周”。

上个月底,由于项目场地土质较差,中环(桐城)项目建设面临缺土问题。桐城经开区得知情况后,当即从当地企业协调、从外地调运,3天,土方就运输到位。

“政府建立了高效顺畅的沟通机制,有时一个电话,很快就能解决问题。”汤忠和说。

为了让要素保障“马上到位”,桐城还在安庆市率先开通“重点项目直通车”,实行要素保障优先、全程帮办代办。直通车开通以来,已累计为企业帮办代办及解决诉求92件,服务重点项目47个,满意率达100%。

不仅如此,桐城还举办“与企桐行”早餐会、夜话会,与企业家面对面聊心声、听建议、话发展,清单化、闭环式办理企业诉求,让“企业盼的事”成为“政府办的事”。

“节点工作法”和“妈妈式”服务,保障了项目建设“加速度”。“7月底开工,预计明年4月份投产,9个月,也将刷新中环速度。”汤忠和说。

路虽远,行则将至。

三个百亿元大项目,企业迸发的创新活力,不断超越自我的那股子劲头,正撕开桐城破局之口。

走下去,便是前程万里。

文/江月 潘月琴       (来源:振风观察·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