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今古桐城知多少
纵横文都点春秋

桐城人程堂明:与“长征”七号一路随行

从长征二号F的分离和逃逸系统、到长征五号的预研与总体设计,再到长征七号的设计立项,这条无法预判成败的科研之路,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程堂明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

96项全新技术

2016年6月25日晚8点整,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从距离海边约800米的发射平台上腾空而起,拖曳着一束耀眼的白色尾焰,飞向浩瀚太空。点火的时候,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程堂明就在后端的测控中心,“当时我有点紧张,但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8时10分许,长征七号将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等载荷组合体准确送入预定轨道。“火箭的使命就完成了。当听见‘载荷正常分离’时,测控中心立刻沸腾了。”程堂明说,长征七号的研制从2008年11月正式启动,那一刻,他觉得8年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

作为我国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无毒、无污染的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3.5吨,比长征二号F提高了近60%。更重要的是,长征七号采用了全新的液氧煤油动力系统和全数字化设计等96项全新技术,“开玩笑地说,作为中型火箭的长征七号除了直径没变,其他都是全新的。”程堂明说。

这是一次“面朝大海,仰望星空”的发射,既浪漫又充满挑战。由于发射场临海,风速随地面高度变化明显,形成“浅层风”,对火箭结构强度形成考验。特别是在垂直转运火箭时,长26米、宽23米、重1800吨又因顶部放置载荷而“头重脚轻”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能“走”起来已属不易,若再遇上大风,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杜绝隐患,团队设计出一套防风减载装置。程堂明说,这套装置把一端固定在活动发射平台的脐带塔上,另一端伸展开来,与火箭二级发动机机架接头对接,可以显著降低火箭所受风载。根据垂直转场试验数据和缩比风洞试验数据比对结果,“长征七号”可在8级大风的情况下转场,抗风能力超过中国现役运载火箭。

搭起“天地运输走廊”

就在长征七号首飞成功不到一年内,2017年4月20日,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托举着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腾空而起,奔向太空。天舟一号旨在为天宫二号进行推进剂在轨补加,也就是“太空加油”。

“长征七号当初立项就是为发射货运飞船,可以说为货运飞船而生的,而这是其履行使命的第一次应用发射,意义重大。现在只待迎来激动人心的发射时刻。”程堂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这位老航天人见证了长征七号从无到有,从纸上的项目变成天地间的运输走廊,发挥独特作用。对长征七号,他就像对待自己养育过的孩子一样,了然于心又充满自豪。

1993年,程堂明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弹与运载火箭总体设计专业毕业,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十一室工作,与航天事业打了近30年的交道,他成为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长征7号火箭总设计师,为型号研制及关键技术攻关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意义非凡,它不仅可以满足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的需求,也将承担中国航天多种类型的发射任务。如今,他与团队在“长征”之途上继续前行。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