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展文都风采
我们一直在努力

民俗牵动故乡情

桐城,早在明代就已是闻名遐迩的文化之乡,民风也显得格外淳朴与厚重。然而这些积淀深厚、凝结着人民生活情感与人间理想的民俗事象和文化精萃,在当前多多少少也面临着瓦解、失散的危险。为此,桐城人从留存资料到投标点记的保护,从田野调查到付诸传承的实施,无不一心一意。

文化部门深入基层收集、记载民俗物像,并通过网络,向社会介绍民俗,扩大民俗文化影响。桐城大关镇还特地成立旅游文化民风民俗专题调研组,镇文化广播电视站努力开展工作,终使大关旵冲停歇30年有独特玩法的狮子灯走上街头重现魅力,使“春富贵”锣鼓的一整套乐谱得以记录整理。

历时十余年,踏遍全市山山水水,走村串户,寻踪觅物,文联的同志们在一路行程中发现了几乎绝迹的砻、磨、碓,水车、独轮车、窠桶,油榨、烟榨、斛,面坊拉磨与箩柜,红白喜事用的抬箱等,还发现了存在于老百姓心中的“隐形文化”,如严谨的退嫁神,隆重的盖屋上梁,做善事的施茶等。寻根的过程,凝集了桐城人民的智慧与生活情感,浓缩了文化精萃,捡拾了桐城民俗文化的灵魂,凝结在《桐城民俗风情图典》之中。

用影像的方式记录家乡的民风民俗,桐城电视台拍摄了专题片《走进大关看风景》。摄制组的同志攀崖登峰,披荆斩棘,居然攀上人迹罕至的望曹尖,采录了一个个真实而又生动的民俗物象镜头,使民俗文化遗产通过音像方式得以很好地保存和传承,如黄梅戏《乌金记》中清乾隆年间主人公周明月家那高五米的轿式门楼,大关民间音乐“春富贵”“点兵”“十番锣鼓”等。

正是有了当地对民俗文化的重视与努力,才有了千年古镇孔城老街重新焕发生机,才有了桐城歌、六尺巷享誉四方,才有了三道岩、古洞崖、嬉子湖等地的乡情美景招来八方宾客。这些民俗风情的一枝一叶,必将为桐城的社会发展提供一份滋润心田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故乡情。(徐庆寿)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