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展文都风采
我们一直在努力

安庆日报:安庆的特色“年味”

        年年丰收 丰年有糕

正月初七早上7时30分,桐城市文昌街道的老马丰糕店里,刚出笼的丰糕热气腾腾,香味扑鼻,许多居民前来购买。

丰糕,洁白如霜,松泡绵软,味鲜香甜,是桐城春节期间特有的一种食品。相传,清朝宰相张英居京城时就喜欢吃丰糕,并叫厨师学习桐城丰糕的制作技术。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桐城丰糕,可切片蒸着吃,也可用油煎炸等,不但味美香甜、易消化,还寓有“年年丰收”“步步高升”之意。

“老马,给我来6个丰糕。”桐城市文昌街道公园社区居民李安勤来到老马丰糕店里,“年前购买的丰糕已经吃完了。这次购买丰糕,是给孩子们带到外地,希望孩子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一些顾客说,除了自已吃以外,还寄一些给外地的亲朋好友,把家乡的味道寄给他们。

丰糕店业主马广平介绍,丰糕是桐城的土特产,它的特供期在春节前后。“我今年60岁了,制作丰糕的手艺是从我父亲那里继承过来的,如今已20年了。”马广平说,制作丰糕,要选用优质籼米水浸,米骨浸软后磨成米浆,加入老面、酵母做粬,拌匀后发酵,起泡时加入白糖,再揉搓成面团,放在模具里做成糕坯,放入蒸屉,蒸四十多分钟后出笼。

“出笼后的丰糕雪白如玉,状如圆盘,松泡绵软,中间点缀着青红甜丝,象征着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马广平说,春节期间,他家店铺每日销售2000多个。

尽管现在的年货食品十分丰富,但人们对于土特产桐城丰糕,还是喜爱有加。正如马广平所说,丰年有丰糕,高薪、高寿、高兴……什么高(糕)都有了,过年更有年味。(全媒体记者汪秀兵 通讯员汪华)


桐梓米面 待客佳品

桐城市孔城镇桐梓村有一种传统年俗——制作米面。春节期间,米面既可以用来馈赠亲朋好友,也可以用于招待客人。

农历腊月二十九上午,记者赶到孔城镇桐梓村查圩组时,村民张月香正在制作米面。她说:“在我们村,哪有不会做米面的呢。”

如同当地其他勤劳的主妇一样,张月香也是个做米面的好手。只见,在四周弥漫着水蒸气的土灶前,她娴熟地舀出米浆,盛进铁盘,摊匀,放入锅中蒸,一气呵成。接着便是耐心等待。两三分钟以后,揭开锅盖看时,刚才的米浆已经成型为米面皮。

张月香的丈夫赵决姚在一旁打下手,并扮演起“讲解员”的角色。对于米面制作的“小秘诀”,他说:“首先要选上乘的早稻米,用水浸泡,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气温低要十天左右;浸好后清洗,清洗后用手工磨成米浆,再上锅蒸成面皮,上竹篙晾晒,晾到不沾手时即可,最后用手工刀切成米面。”

赵决姚介绍,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患慢性病,不能出外打工挣钱,家里一度非常困难。近年来,在镇村扶贫干部鼓励引导下,一家人成功走上制作手工米面这条非常适合他们的脱贫路。去年这一项收入大概有三万元。

“我们村生产米面历史悠久,几乎每家每户都掌握了桐梓米面的制作技巧。我们生产的米面因为纯手工,保持传统风味,远近闻名,2018年还上过央视《新闻直播间》呢!”谈及家乡的特色米面,桐梓村党总支书记赵决高赞不绝口。“这桐梓米面是大米加工品,入汤煮熟,佐以精肉丝、香菇丝,也可加老母鸡汤、牛肉汤等,不仅味道鲜美,还是滋身养胃、调理肠道的健康食品呢。”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引导群众通过米面制作增加经济收入。就以查圩组为例,全组45户几乎家家制作米面,有20余户常年从事米面制作,并以此创收。他们之中,多的每年净收入两到三万元,少的也能挣四五千元。”赵决高介绍,目前该村正着力打响桐梓米面品牌,以期把这份传统美味推介、分享给更多人。“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把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下去,不仅因为这是能创收的传统工艺,更是因为这是我们桐梓村的一份浓浓年味和乡愁。”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