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资讯网

今古桐城知多少
纵横文都点春秋

安徽桐城,金神地名考证

位于桐城市南部,旧时镇东有一大土墩,俗称金神墩,故金神镇由此而得名,那金神从何而来呢?一个远在荒野的大土墩怎么就成了一个地方的标志呢?它为什么还深深烙在了人们的心里并流传了下来呢?这个问题困扰了一代代金神人,也偶有文史者力求考证,但大多囿于传说和猜测,缺乏有效证据。

 

 

据《道光桐城续修县志》(下称道光志)舆地志乡镇目下记载:“金神墩小镇,城南三十五里,由县往枞阳之路,水涨时至此乘船。”在之前的府县志书中不见记载,由此可知金神墩成为集镇历史不长,不是桐城传统大镇,按理说金神名称的由来应该很清晰,可是县志并未注明来由,这就成了后人疑惑不解的地方。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得在县志中寻找线索,于是我又重新逐字逐句的把道光志舆地志浏览了一遍,在舆地志的《山川》目下第二十六页有三个粗体字“金绳山”映入眼帘,来源引自南宋王象之所撰《舆地纪胜》。桐城口音“金绳”和“金神”两词发音基本相同,在桐城境内没有其他地方和金神读音相近,难道明清之前的金神墩就叫金绳山?可惜所有山川名称都有详解,唯独这金绳山没有注解地理方位。

 

 

《舆地纪胜》卷四十六第八页淮南西路安庆府《景物下》条目金绳山下仅注明三个字“在桐城”,桐城其他地名如吕亭、枞阳、五岘山、龙眠山等有详解,和道光志一样也唯有此条未有详解,看来道光志编纂者也是直接引用了这条消息,未作深入考证,可能他们也不知这金绳山在桐城什么地方,只是把它补遗进了县志。而在嬉子湖周边比它更高更大的松山、姥山、大横山却不见记载,为什么偏偏这个名不经传的小小的金绳山被王象之编入了《舆地纪胜》呢?王象之是婺州金华人,庆元二年进士,历长宁军文学、江西分宁、江苏江宁知县,中年起隐居著述,想来不会无缘无故关注金绳山这个小地方,修志之人更不可能是信手涂鸦,金绳山能被记入志书,肯定有它值得入志的原因。

 

 

要解开这个疑惑,仅靠现见的郡县制恐怕找不到答案,只能像借助志书之外的其他古籍资料了。众所周知,桐城文明源远流长,是江淮文化的发祥地和集中区,明清是桐城文化高光时期,特别是桐城派的影响巨大,像一座大山矗立在桐城历史长河中,这端明清文明记载翔实,那端桐国文明和唐宋龙舒文明鲜有史书记载。唐宋文化是中华文化最灿烂的时代,唐宋时期的桐城文化自然也是众香国里的一朵奇葩,虽然郡县志的缺失,但那个时代的人和事,只能在浩如烟淼的古籍中搜索拾遗。不过很幸运,这个金绳山真有诗人讴歌过。

王之道(1093-1169)无为濡须人,宣和六年进士,绍兴间任滁州通判,因上疏反对和议忤逆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大约在南宋1135年至1155年,他居相山近二十年,遍访淮南西路各州县,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著有《相山集》三十卷传于世。在此集中王之道和当时桐城社会名流交游唱和诗作有很多篇,特别是桐城县令魏定父(或魏定甫,诗集中也多次出现此名,我认为当为同一人)、高僧因上人等一班好友,有学者考证南宋有以此三人为主的无为诗社。王之道与县令魏定父唱酬最多,如《风流子和桐城魏宰》、《和魏桐城题三瀑泉赠汤洞卿》、《春日有感示魏定父》、《次韵因上人晚菊简魏定父》等,县令魏定父不见各版郡县志记载,可补桐城县志职官之缺。而我最关心的与金绳山有关的诗是《和天宁因上人韵送僧用懿住桐城金绳山》:

老松如蛟龙,秋来露鳞甲。雷霆昨夜雨,奋迅以时发。

道人粲可流,出世雨相法。至今狮子吼,狐兔尚惊怛。

金绳小金山,突兀一峰拔。桐城旧知音,相招遗书札。

世情强轻重,祖道无广狭。天宁有佳句,钟磬斗铿戛。

嗟予丘壑姿,晚岁麋鹿狎。属和良不工,前诗万钧压。

 

 

王之道雨后天明从濡须送僧人用懿到桐城金绳山,赶了一天路程,晚上住在了金绳山,僧人用懿拿出了禅师因上人的遗著给作者观赏,作者用因上人的原韵作了这首诗以缅怀好友。诗中特别描写了金绳山的周边坏境,天宁境内古松苍虬,鎏金四射的金绳寺矗立在金绳山顶上,仿佛一座小金山。山人是对得道高僧的敬称,因应该是这位高僧的法号。参考唐宋对高僧的称谓,法号之前的称谓应是所住寺院地名。如同时期的著名高僧,投子寺义清禅师世称投子义清,太湖龙门山佛眼禅师龙门佛眼,而宋初桐城属舒州,所以因上人所在寺院按地名叫法应该是舒州金绳山天宁寺,现在我们就知道了,金绳山是桐城天宁境内的一座小土山,天宁寺就坐落在金绳山上。今天天宁还是金神镇的一个村名,天宁与金神近在咫尺,所以《舆地纪胜》和道光志记载的金绳山,就是今天我们口中所说的金神镇的金神墩更早的名称。

 

 

既然知道金绳山来自寺院所在地,那金绳一词就不难解释了。金绳是佛教用语,引用《法华经·譬喻品》:“佛为舍利弗授记未来成佛,号曰‘光华如来’,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琉璃为地,有八交道,以黄金为绳,界其道侧。”佛以金绳界划出的道路即是引人登临觉岸之路,故李白有“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诗句。金绳天宁寺就是佛教禅师用来启民智、宣教化、渡迷津的场所,所以今天由金绳衍化而来的“金神”也就是希望众生能脱离苦海迷津,到达理想彼岸世界的意思。

金绳天宁寺的开创无确切史料记载,那是谁将它送上了历史高位,促使王象之将它载入了《舆地纪胜》呢?桐城唐宋有著名的投子寺和浮山寺,随投子义清禅师和法远禅师而流名传天下,殊不知今天默默无闻的金绳寺在南宋也曾闻名四方。在宋朝留下的丰富灯录经典和禅师语录中金绳寺的记载,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自达摩东渡,禅宗一脉得以在中华流行,北宋时禅宗又以云门宗和临济宗最活跃。云门宗重要祖师五世越州义怀禅师(989-1060),禅宗五祖慧能弟子庐陵青原山行思禅师第十二世法嗣,到苏州翠峰拜雪窦重显明觉禅师为师,悟道不久往无为军铁佛寺出世弘法,后七迁法席,所到皆兴其荒废,其法嗣弟子达八十馀人,大振云门法道,晚年以疾居池阳杉山庵。其下法嗣有名舒州桐城金绳诠禅师者住金绳寺传道弘法,时间约在宋仁宗宝元至皇佑前后(约1030-1050年前后)。从义怀禅师所到之处“皆兴其荒废”,可以推测义怀禅师弟子诠禅师振兴了桐城荒废的天宁寺,从而新建了新金绳天宁寺,如果这样的话天宁寺历史更长,可能始建于唐朝,全国各地天宁寺很多,大多始建于唐朝,金绳山前身天宁寺历史有待进一步的考证。诠禅师有机缘语句载《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九:自然他是一位具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高僧大德。《建中靖国续灯录》书成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是法云寺住持佛国禅师惟白编,记录禅门法脉相续的次第,集录师资略历、机缘语句、古则公案及偈颂等内容的一部重要佛学传灯录,流传甚广,桐城金绳天宁寺和金绳山亦随诠禅师高名和此书在丛林声名渐起。

 

 

金绳诠禅师的教化慢慢传扬四方,前来参禅悟道者络绎不绝,约在公元1080年前后,四川临邛人姓李名清远者(1067-1120)慕名前来。据《五灯会元》卷十九记载,清远年方十四接受具足戒,学习律典,因读法华经,有“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一句,产生了疑问,手持经书就问讲师,讲师没有给他满意的答案,于是清远感叹:名相训义之学都不能了脱生死大事。于是他便放弃了纯粹的义学研究,南游太湖白云山海会寺,投到临济宗杨济派第三代传人,“天下第一宗师”五祖法演禅师门下,与克勤慧勤一道参禅悟道,深得禅宗法印,被称为“佛门三杰”,“南堂三佛”。清远离开海会寺,后长住太湖龙门寺,在此传法二十年,引来执弟子礼者无数,1120年于南京蒋山寺病逝,由其弟子安葬回龙门寺灵光台(见)。清远禅师悟道后曾短时间住舒州天宁和舒州四面山寺,后迁龙门山弘法,清远禅师著有《佛眼清远禅师语录》八卷,后被南宋赜藏主收于《古尊宿语录》,《古尊宿语录》卷二十七就是清远禅师在天宁寺的开堂语,受到丛林广泛关注,足见其影响深远。

 

 

随着诠禅师在金绳山兴建金绳寺,清远禅师等高僧的继承与传播,桐城天宁寺香火又恢复了往日的兴旺,这样就到了前文所说的南宋王之道好友天宁因上人的年代。王象之《舆地纪胜》成书大约在绍定年间,他参考了各种地理书及诸郡县地志、图经,包括大量经传灯录,书中所录景物均是当时的著名景观,几乎网罗了当时比较著名的全国各大寺庙山址,也是今天研究唐宋寺庙的经典地理志书,可以肯定金绳山天宁寺当时有一定的名气,吸引王象之将它金绳山记入了自己的著作。

桐城地处是江淮腹地,水路通便,自古是兵家必争要地。特别是南宋末年,据弘治《桐城县志》记载:县治宋末避元兵徙至枞阳,又徙至池之李阳河镇,元复旧治。虽然不见战争的具体记载,但可见战争的残酷,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整个县衙一班人马一迁再迁远徙他乡,老百姓更是四奔逃散,留下的不过是一些少量老弱病残无力迁徙者,而居在寺院的出家人还能待在寺里等死吗?他们肯定也弃寺而去。再看金绳山周边,陆路可通府城安庆,水路可通枞阳和长江,是桐城到安庆的战略要道。金绳山一山突兀,四面八方均低矮无险可守,金绳山就成了战争中双方占据的要点,战争过后,地面建筑所剩无几,寺也在战火中被摧毁了,金绳山也就成了一座光秃秃的大土堆,所以它消失在了历史的尘烟中,故在《舆地纪胜》之后的古籍中关于金绳山和天宁寺的记载彻底消失了。

 

 

到了元末明初,江山易主,山河换颜,住在金神这块土地上的人也换了,大部分是江南各地来的移民,看着这满目荒凉的大地,而原来留下的一些土著农村人文化低,知道这里以前有个金绳天宁寺香火很旺,远近闻名,金绳山就是他们心中家园的地标,至于是哪几个字,可能也无人会表达准确了,金绳被后来人写成了口音相近的金神;山也不见了,后来人一看怎么也不像山,只是一个荒废的大土墩子,金神墩就这样叫出来了,这和今天我们许多地方的名字还有好几种写法是同一个道理。之后明末张献忠的围桐和太平天国桐城战役,桐城大地屡遭重创,一片狼藉,金神墩几经重创,完全没有了原来的面貌,到了今天,那个墩也不复存在了,人们已经不知道它的准确位置了,金神墩也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正是一代代史书编纂者的精益求精,专注敬业,务实写真,记下了一串串曾经沧桑的岁月,从中为我们体味出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他们不经意的“金绳山”三个字,让我们了解了八百年前金神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一段灿烂插曲。

金神山令人向往,金神墩令人唏嘘。金绳,一段沧桑的辉煌历史!金神,一个正在开创的新未来!

 

自达摩东渡,禅宗一脉得以在中华流行,北宋时禅宗又以云门宗和临济宗最活跃。云门宗重要祖师五世越州义怀禅师(989-1060),禅宗五祖慧能弟子庐陵青原山行思禅师第十二世法嗣,到苏州翠峰拜雪窦重显明觉禅师为师,悟道不久往无为军铁佛寺出世弘法,后七迁法席,所到皆兴其荒废,其法嗣弟子达八十馀人,大振云门法道,晚年以疾居池阳杉山庵。其下法嗣有名舒州桐城金绳诠禅师者住金绳寺传道弘法,时间约在宋仁宗宝元至皇佑前后(约1030-1050年前后)。从义怀禅师所到之处“皆兴其荒废”,可以推测义怀禅师弟子诠禅师振兴了桐城荒废的天宁寺,从而新建了新金绳天宁寺,如果这样的话天宁寺历史更长,可能始建于唐朝,全国各地天宁寺很多,大多始建于唐朝,金绳山前身天宁寺历史有待进一步的考证。诠禅师有机缘语句载《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九:自然他是一位具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高僧大德。《建中靖国续灯录》书成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是法云寺住持佛国禅师惟白编,记录禅门法脉相续的次第,集录师资略历、机缘语句、古则公案及偈颂等内容的一部重要佛学传灯录,流传甚广,桐城金绳天宁寺和金绳山亦随诠禅师高名和此书在丛林声名渐起。

 

 

金绳诠禅师的教化慢慢传扬四方,前来参禅悟道者络绎不绝,约在公元1080年前后,四川临邛人姓李名清远者(1067-1120)慕名前来。据《五灯会元》卷十九记载,清远年方十四接受具足戒,学习律典,因读法华经,有“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一句,产生了疑问,手持经书就问讲师,讲师没有给他满意的答案,于是清远感叹:名相训义之学都不能了脱生死大事。于是他便放弃了纯粹的义学研究,南游太湖白云山海会寺,投到临济宗杨济派第三代传人,“天下第一宗师”五祖法演禅师门下,与克勤慧勤一道参禅悟道,深得禅宗法印,被称为“佛门三杰”,“南堂三佛”。清远离开海会寺,后长住太湖龙门寺,在此传法二十年,引来执弟子礼者无数,1120年于南京蒋山寺病逝,由其弟子安葬回龙门寺灵光台(见)。清远禅师悟道后曾短时间住舒州天宁和舒州四面山寺,后迁龙门山弘法,清远禅师著有《佛眼清远禅师语录》八卷,后被南宋赜藏主收于《古尊宿语录》,《古尊宿语录》卷二十七就是清远禅师在天宁寺的开堂语,受到丛林广泛关注,足见其影响深远。

 

 

随着诠禅师在金绳山兴建金绳寺,清远禅师等高僧的继承与传播,桐城天宁寺香火又恢复了往日的兴旺,这样就到了前文所说的南宋王之道好友天宁因上人的年代。王象之《舆地纪胜》成书大约在绍定年间,他参考了各种地理书及诸郡县地志、图经,包括大量经传灯录,书中所录景物均是当时的著名景观,几乎网罗了当时比较著名的全国各大寺庙山址,也是今天研究唐宋寺庙的经典地理志书,可以肯定金绳山天宁寺当时有一定的名气,吸引王象之将它金绳山记入了自己的著作。

桐城地处是江淮腹地,水路通便,自古是兵家必争要地。特别是南宋末年,据弘治《桐城县志》记载:县治宋末避元兵徙至枞阳,又徙至池之李阳河镇,元复旧治。虽然不见战争的具体记载,但可见战争的残酷,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整个县衙一班人马一迁再迁远徙他乡,老百姓更是四奔逃散,留下的不过是一些少量老弱病残无力迁徙者,而居在寺院的出家人还能待在寺里等死吗?他们肯定也弃寺而去。再看金绳山周边,陆路可通府城安庆,水路可通枞阳和长江,是桐城到安庆的战略要道。金绳山一山突兀,四面八方均低矮无险可守,金绳山就成了战争中双方占据的要点,战争过后,地面建筑所剩无几,寺也在战火中被摧毁了,金绳山也就成了一座光秃秃的大土堆,所以它消失在了历史的尘烟中,故在《舆地纪胜》之后的古籍中关于金绳山和天宁寺的记载彻底消失了。

 

 

到了元末明初,江山易主,山河换颜,住在金神这块土地上的人也换了,大部分是江南各地来的移民,看着这满目荒凉的大地,而原来留下的一些土著农村人文化低,知道这里以前有个金绳天宁寺香火很旺,远近闻名,金绳山就是他们心中家园的地标,至于是哪几个字,可能也无人会表达准确了,金绳被后来人写成了口音相近的金神;山也不见了,后来人一看怎么也不像山,只是一个荒废的大土墩子,金神墩就这样叫出来了,这和今天我们许多地方的名字还有好几种写法是同一个道理。之后明末张献忠的围桐和太平天国桐城战役,桐城大地屡遭重创,一片狼藉,金神墩几经重创,完全没有了原来的面貌,到了今天,那个墩也不复存在了,人们已经不知道它的准确位置了,金神墩也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正是一代代史书编纂者的精益求精,专注敬业,务实写真,记下了一串串曾经沧桑的岁月,从中为我们体味出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他们不经意的“金绳山”三个字,让我们了解了八百年前金神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一段灿烂插曲。

金神山令人向往,金神墩令人唏嘘。金绳,一段沧桑的辉煌历史!金神,一个正在开创的新未来!

汇聚文都精萃,展现桐城风采,转载请申明!
分享到: 更多

知桐城,识文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